:“宋學士勸我讀書,不過是要我明白曆史興替的道理,從而更好的主宰大明王朝。但是呢,從秦漢兩晉,但到唐宋元,每一個朝代的分崩離析都是避免不了的。秦朝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也是第一個且唯一一個靠法家取天下的王朝。以純粹的理性律法治理,讓秦國法度嚴明,獎懲服眾。然而秦朝的滅亡就是沒有認清“與時俱進”,在戰時和穩定時期,不同的階段必須采取不同政策,而不能一成不變,墨守成規。”
:“漢朝前期的分封製度緩解了士族與皇家的矛盾,文景之治采取休養生息,讓人民得以休整,漢武帝實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啟了“外儒內法”的統治思想,在執政效率與思想控製之間取得了平衡,這是漢朝國祚較長的重要原因。然而,東漢後期皇帝一個比一個年齡小,小皇帝上台無法親自執政,就隻能依靠老娘,於是“太後攝政”成為常態。”
:“太後如何攝政呢?就隻能依靠娘家人,這就導致了東漢的標誌之一“外戚乾政”,除了外戚以外、宦官、士族、皇族,四方博弈導致了巨大的內耗,而如果一旦打破博弈平衡,則又將導致巨大的災難。東漢末年“十常侍之亂”以至於群雄並起天下大亂,就是這個原因。”
:“晉朝亡於得w不正,縱觀兩晉曆史,那司馬氏世受曹魏皇族厚恩,其結果卻是司馬昭明示賈充,唆使成濟將魏帝曹髦當街殺害,弑君篡位的先河開啟以後,這就等於對外釋放了一個信號,皇位並非是受命於天,而是誰的拳頭硬,誰就可以當皇帝。這樣的觀念直接影響了後來上千年的曆史,也直接導致了晉朝政局不穩,八王之亂鬨了幾年,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宋學士和先生應該知道吧。”
:“緊接著的隋朝亡於狂妄自大,唐朝亡於潘鎮割據,宋朝亡於外部強敵,元朝亡於不知變通。”
趁著朱雄英喝水時機,宋濂看著朱元璋說道:“看來聖上所說有些言過其實了,殿下如此精通史事呢。”
朱雄英笑道:“在皇爺爺看來,我呀不去大本堂讀書,可不就是不學無術嘛,但是皇爺爺呢,又不知道閒下來時,我也看過不少書的。”
朱元璋問道:“大孫,那你也覺得咱大明國祚會有多久?”
朱雄英深吸一口氣說道:“倘若是往後曆代帝王,按照您目前製定的各種政策統禦天下的話,最長不過一百五十年左右。”
朱元璋一愣,惱怒地說道:“你說要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竟然如此短命?”
朱雄英脫口說道:“爺爺稍安勿躁,且聽孫兒分析。”
朱元璋恢複情緒,朱雄英繼續說道:“首先呢,爺爺您要明白一個道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千年來的自然規律,誰也阻擋不了。”
:“然後呢,想要大明國祚綿延不絕,那就需要日後的大明曆代帝王,不斷的根據當下的情況,不斷的調整國策,比如皇爺爺頒布的大明律中,給與宗室非常豐厚的俸祿標準,而且親王郡王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他們的子孫除了長子繼承原有爵位以後,其它兒子還可以降一級受爵。按照這個標準,隨著皇爺爺您的子孫數量不斷增長,百多年下來,領取俸祿的宗室人數可能有十幾萬,而宗室俸祿數量到那個時候,就可以達到一個足以把明朝財政吃垮的數字。”
:“當然還有土地集中和兼並的問題,這裡呢,我就聽到了一個故事,小雪父女一家都是勤勞的莊戶人家,原本家裡有五畝地、三個壯勞力(父親、叔叔、表哥),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下,原本是可以衣食無憂的,但最後卻落得個家破人亡、父女隻能上山開荒的結局。”
:“主要的原因是,一方麵,朝廷沉重的徭役,讓小雪的叔叔和表哥一死一傷,家裡主要勞動力喪失。另一方麵,官府稅賦格外的重,除了一年兩次的正稅——即夏季稅與秋糧稅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苛捐雜稅,如人丁絲絹稅等。由於交不起苛捐雜稅,父女二人隻好向當地豪強借高利貸,利滾利之下,最後賣光了田地才勉強還債。”
:“徭役、重稅、鄉紳,土地兼並將是壓在百姓頭上的幾座大山,讓他們沒有活路,縱觀曆朝曆代,前期基本上是太平的,繁華的,主要原因是大戰以後,人丁減少,土地還可以養活家人,但過上百年呢?土地兼並的問題依舊會出現。”
:“皇爺爺規定“郡王諸子年十五,人賜田十六頃為永業,除其租。”實際上,朝廷賜給藩王的土地數量沒有明確規定,而皇爺爺賜勳臣公侯丞相以下莊田,多者百頃,親王莊田千頃。雖然藩王公候等擁有大量的莊田,但整日享樂的他們,還會不斷強占農田,兼並土地,導致越來越多的農民流離失所。百姓無地可中種自然淪為流民,隻要有人煽動,那麼造反是遲早的事情。”
:“還有軍戶製度,現在看沒有問題,但長久下去,也會出現問題,還有財政製度的變通等等,當然以上這些都是主因。但我覺得,上述問題都在皇帝和官僚的治理調和之下,第一位的還是君臣間的密切協作程度,在皇權永恒的前提下,官僚係統的高效和團結,就更顯得更為重要了。”
朱雄英的話落下以後,朱雄英,宋濂,劉伯溫那是相當的安靜。
劉伯溫看著朱雄英說道:“殿下把咱們這些人製定的製度,說的體無完膚呀。”
宋濂脫口說道:“其實殿下說的有些道理,任何朝代想要延綿不絕,必須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做出改變各調整,不然隻是遵循舊的製度,滅亡也是遲早的事情。”
朱元璋看著朱雄英問道:“大孫呀,既然你能看出這些問題,那麼也有辦法避免這些問題吧。”
朱雄英脫口說道:“孫兒不是給皇爺爺說過嗎?”
朱元璋大惑不解地問道:“你啥時候說過?咱咋不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