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路種是由曹操親自率領,從南郡江陵城出發的,赤壁之戰就是曹操這一路參與的,周瑜曾經分析過曹操中原所有的軍隊總數量是15~16萬左右,再加上收編了荊州劉表的軍隊7~8萬,不過這隻是曹操控製下的總兵力,不可能全部參戰。
以曹操的性格來看,曹操這一路的軍隊應該是曹操本部與荊州降軍各占一半,其中荊州降軍主要是水軍,最多不過3~4萬,曹操本部差不多也是3~4萬人,合起就是6~8萬人,再加曹仁守南郡應該也有1萬兵力,所以曹操這一路的軍隊應該是7萬人左右,如果再加上趙儼那一支,合計是10萬。
赤壁之戰周瑜與劉備合兵5萬
所以,赤壁之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是15萬人,與官渡之戰相當。
漢中之戰,劉備動用了益州所有的兵力,合計約10萬人,這是益州的傾國之兵了,劉備入川時隻不過帶了2萬人左右,劉璋的益州之兵總計與荊州劉表差不多,都是7~8萬人,加起來剛好10萬人,再加上後來諸葛亮、張飛等人帶進益州的部隊,合計12萬,劉備作戰後方總要防守吧,漢中之戰參戰的軍隊就是10萬人左右。
曹操這一方最初的主將一直是夏侯淵,夏侯淵鎮守漢中,一部分是曹軍本部,至少2~3萬人,一部分是張魯降軍,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數量,合起來是4~6萬人,平均算5萬人,這是最初曹軍的兵力,因為夏侯淵等人據險而守,所以儘管劉備兵多也沒占到便宜。
後期劉備改變戰略,用計誘殺了夏侯淵,一個月後曹操率軍進入漢中,曹操帶來的軍隊至少也有5萬人,然後曹操與劉備作戰並對峙了幾個月,到最後曹操因為補給消耗巨大,於是撤退放棄了漢中,曹軍在漢中之戰投入的總兵力也是10萬人左右。
漢中之戰曹操投入約10萬兵力
這樣算起來,漢中之戰雙方投入的總兵力是20萬人左右。
夷陵之戰,劉備出動的軍隊數量是4萬人,再加沙摩軻的蠻軍1萬人,合計5萬人參戰,這是劉備的總兵力了。而孫權撥付給陸遜的軍隊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數量,也是5萬人,夷陵之戰雙方總兵力合計10萬人左右。
從戰爭規模來看,漢中之戰的規模最大。
二、從戰爭持續時間來看
官渡之戰從199年6月開始,到200年10月結束,前後持續了1年4個月的時間。
赤壁之戰從208年12月曹操開始出兵,僅僅1個月的時間,曹操在赤壁大敗,曹操先逃到了南郡,然後再北上,接下來孫劉聯軍攻打南郡曹仁花了一年時間,算起來赤壁之戰持續了1年1個月的時間。
漢中之戰持續的時間最長
漢中之戰從217年開始,到219年5月結束,持續了近兩年時間。夷陵之戰從221年7月開始,到222年8月結束,持續了1年1個月的時間。
從持續的時間來看,漢中之戰持續的時間最久。
三、從戰爭影響力來看
官渡之戰的勝者決定了中原與北方的霸權,曹操在此戰中崛起,而袁紹則退出曆史舞台,由於曹操在官渡之戰的勝利,同時也決定整個天下的命運,也就是曹操最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
赤壁之戰對雙方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孫權與劉備取勝,阻止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而且是徹底的,如果赤壁之戰曹操取勝,曹操統一天下將成定局,其餘勢力根本無法阻止曹操,赤壁之戰的意義在於阻止了曹操統一天下,讓天下維持分裂狀態。
赤壁之戰地圖
漢中之戰對雙方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漢中對於劉備來說,是益州的北方門戶,一定要奪取,沒有漢中,益州的安全就沒有屏障,漢中對於曹操來說,是雞肋,曹操如果想統一天下滅亡蜀漢,一定要奪取漢中,但赤壁之戰後的曹操已經沒有奪取天下的實力與雄心了,漢中之戰對天下局勢也有一定影響,這是蜀漢崛起的一個標誌。
夷陵之戰是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的戰爭,是一場局部戰爭,如果劉備勝利,局勢最多回到關羽鎮守荊州時的樣子,如果孫權勝利,就維持原狀,其實夷陵之戰發不發動,都已經是三國鼎立了,不可能再發生變化了,無論誰贏了,都是三分天下。
赤壁之戰後的形勢圖
從對曆史的影響力來看,赤壁之戰的影響力最大,因為這改變了曆史,並讓天下維持了分裂的狀態,也就造就了後來的三分天下,承前啟後。
若論三國第一戰役,應該還是看影響力,而不是規模大、時間長,所以赤壁之戰才是三國第一戰役。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王興心裡清楚,如今不是曆史,而是現實,現實怎麼樣,這還是未知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