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是偉大的,但卻也絕對不是無所不知的。希兒這些時日讀了這般多的書,應當知曉,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製度與方法。可以告訴我,為何如此?”沈墨問道。
“因為前人之錯後人總結,避免重蹈覆轍,地方做大,便中央集權,藩鎮割據便以文製武。後者都是從前者的錯誤上以做糾正。”
“這不就是解決之法嗎?”沈墨微笑著說道。
“可孩兒隻從曆史之中看到了重複,不斷的犯重複的錯。新的製度依舊會被人所破壞,沒有一種製度可以監管人心,總是有人可以避過規則。”沈希答道。
“人心有私,難免會有人想要以權謀私規避製度,但你從曆史之中隻看到了重複?”沈墨悠悠答道。
沈希陷入思考,隻是良久沒有再說話,他不明白沈墨所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沈墨沒有看過沈希所看過的王朝曆史,自然無法引經據典,但他卻繼續開口說道,“剛剛希兒說過每個曆史的背後都是一個製度的總結,而每個製度走到後麵卻又都不堪重負。
隻是為何不能是產生了新的問題,所以舊的製度無法解決。人心為本,但人心在遇到了不同的製度之後衍生了不同的表現形式,而製度便是在不斷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
就仿佛我們修仙者,每日打磨靈力,服食靈藥,而後磨練心境,練氣如此,築基如此,金丹亦如此。
但需要服食的靈藥不正好發生了變化?需要運行的功法不也有所改變,本質一樣,但遇到具體的情況卻又有些不同。
所以製度的更迭是因為舊有的製度無法承載新的問題。世間問題,本就不能一概而論,自然沒有萬世不變之法。
聖人之所以為聖,並非聖人通曉天地,而是聖人想要探索天地,了解萬物,並且根據當下的問題思索解決之法,你所看見的聖人明理,是他們在孜孜以求之後的外在表現。
聖人並非無缺,但他們在某種方麵的精神卻一直值得傳頌。
而且並非重蹈覆轍,雖然大多一樣,但你去看曆史記載,是否人口越來越多?這說明,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們已然在不斷的探索到讓更多人活下去的方法,這便是進步。”
“那世間可有恒久之法?”問出口的是白新知而非沈希,沈希此時還在思考沈墨的話。
沈墨微微一笑,“不知道。”
這倒是讓其他三人微微一愣,隻是沈墨接著說道,“世間是否有萬世不變之法我也不明白,聖人大抵也在尋找,人心有私所以需要糾正,便有聖人行教化之道,設下禮治以定人言行。
可如此未能完全導人入正,便有人以律法為繩,以此限製,但人心私欲,監察者又成謀私者,便在製度上設置多方監管,以此鉗製,就算如此也會出現同流合汙。
可往聖先賢在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糾偏,暫時沒有找到,或許有,或許沒有,但執著於萬世之法,不如立足當下,解決當下的情況。”
沈希此時正不斷的思索,最終長舒了一口氣,執著於虛無縹緲的終極答案,不如著眼當下。
知見天地,是不斷探索的精神,既然不知道是否有,那便自己去找,前聖先賢未曾找到,那便由自己接過來。
若是想要看看書便能望到儘頭,那便不需要那般多的人前赴後繼的探索,不需要往聖先賢孜孜以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