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攻陷兗州城(2 / 2)

最終,在司馬懿、文聘與文健三軍的合力圍剿之下,吳軍終於抵擋不住,死傷慘重。

魯淑無奈之下,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被全殲,魯淑不得不忍痛下令全軍撤退,向東城門突圍而去。

然而,他們剛剛衝出城門不久,便又陷入了另一場更加殘酷的戰鬥之中——司馬昭早已在此布下了天羅地網。

一萬盾牌手在前,如同堅不可摧的城牆;二萬弓箭手居中,萬箭齊發,如雨點般密集,將衝出東門的吳軍瞬間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

衝在最前的吳軍士兵紛紛中箭倒地,哀鴻遍野,慘叫聲與兵器的碰撞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悲壯的畫麵。

魯淑、淩烈與韓綜,三位將領各自率領著殘部,試圖從左右兩側突破重圍。他們的眼中閃爍著不屈的光芒,儘管心知此戰凶多吉少,但仍不願放棄一線生機。

然而,司馬昭布置在弓箭手後麵的二萬騎軍,如同蛟龍出海,迅猛異常,他們緊追不舍,欲將吳軍分割包圍,逐一進行殲滅。

司馬懿見吳軍從東城門逃走後,立即下令文健率領的五萬大軍繼續堅守兗州城,以防城內剩餘的吳軍反撲。同時自己與文聘各率五萬大軍,與東城門外司馬昭的人馬會合,意圖一舉殲滅這股倉皇逃竄的吳軍。

戰場上,戰馬嘶鳴,塵土飛揚,每一次衝鋒都伴隨著生命的消逝與榮耀的綻放。魯淑等人雖勇猛無雙,但在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之下,也漸感力竭。他們的心中充滿了不甘與憤怒,但更多的是對士卒安危的擔憂與無奈。

就在吳軍即將被徹底擊潰之際,魯淑突然靈機一動,他高聲呼喊道:“向徐州撤退!我們與徐州城內守軍彙合後再做打算!”這一聲呼喊仿佛給了吳軍殘部一絲希望之光,他們紛紛振作精神,拚死突圍。

然而,魏軍的包圍圈越收越緊,每一刻都有吳軍士兵倒下。最終,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魯淑、淩烈與韓綜各自率領著本部兵馬,憑借著頑強的意誌與魏軍苦戰,終於突破了魏軍的包圍圈,朝徐州方向疾馳而去。

當他們抵達徐州城下時,已是疲憊不堪,傷痕累累。十萬守軍,如今隻剩下五萬人馬,損失過半。

望著徐州城樓上飄揚的吳軍旗幟,他們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劫後餘生的慶幸,也有對犧牲戰友的哀悼。

當司馬懿親率鐵騎,如狂風驟雨般出城,誓要窮追不舍那逃逸的吳軍殘影之時,文健則按照之前大都督司馬懿的叮囑,秘密派遣精銳萬餘人馬,如幽靈般悄無聲息地逼近了那隱匿於繁華背後的魈影教總壇。

然而,當這支人馬如潮水般湧至,欲將魈影教巢穴一舉搗毀之際,眼前景象卻令人愕然——總壇之內,竟是一片死寂,唯有幾位衣著樸素、手持掃帚的仆人,在空曠的大廳中緩緩穿梭,似是對即將來臨的風暴渾然不覺。

從這些仆人口中,文健意外地撬開了一扇通往真相的門扉。原來,魈影教的眾教徒,在教主歐陽仁與夫人梁霞的帶領下,早已如夜霧般悄然撤離了總壇。

他們的去向,直指青州城中的另一處分壇,一個充滿未知與變數的新據點,其背後的目的,如同迷霧中的燈塔,既引人遐想,又難以捉摸。

文健聞訊,心中雖有片刻的愕然與不甘,卻迅速恢複冷靜,他深知戰機稍縱即逝,遂即刻遣使,飛馬回報正率部歸來的大都督司馬懿。

司馬懿聞此變故,眉宇間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惋惜,那是對未能將魈影教一網打儘的遺憾;但轉瞬之間,他眼中的光芒更加銳利,那份對敵人窮追不舍的決心,非但沒有絲毫減退,反而如同燎原之火,愈發明亮而熾熱。

他深知,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青州城下的風雲變幻,將是他與魈影教智勇交鋒的新舞台。

司馬懿站在城頭之上,望著從徐州城方向不斷返回的魏軍士卒,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此時的兗州城,已經完全落入了魏軍之手。

他深知,此戰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勝利,更是對魏國士氣的一次巨大鼓舞。他轉過身來,環視著身邊那些同樣麵露喜色的將士們,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滿足。

“今日之戰,我們勝得漂亮!”司馬懿高聲說道,“但勝利的背後,是無數將士的英勇犧牲。讓我們銘記他們的功勳,繼續為魏國的繁榮與強盛而奮鬥!”

將士們紛紛響應,高呼著口號,聲音響徹雲霄。魏軍的軍旗在兗州城的城頭上高高飄揚,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著他們的勝利與榮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