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拒簽(1 / 2)

張潮並不想在《美文》上開什麼專欄,但是賈平娃畢竟是以老師的身份向他邀稿,他也不能直接拒絕。

不過幸好現在有《青春派》這個托辭,最後兩人商定,張潮的這一係列散文,首發《青春派》,《美文》則是做轉載。

期末總是格外忙碌,張潮除了要應付兩個學校的期末考試和日常的寫作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定赴美簽證。

他的情況比較特殊,一沒有公職在身,二接受“國際寫作計劃”邀請,也算不上公派赴美留學,所以他得自己去申請簽證。

不過這也不難,這年月正是出國熱的時候,滿大街都是簽證中介,其中又以赴美簽證最為常見。

張潮向同學打聽了一個比較靠譜的中介,老板本身就是燕大法學的學生,去米國留學後回國也沒乾法律,直接乾起了簽證中介。

張潮就是由老板親自接待的,聽完張潮的情況以後,老板拍著胸脯保證,像他這樣資產狀況優良,又有愛荷華大學官方邀請的燕大生,通過簽證就是板上釘釘的事。

6月下旬的一天,張潮接到通知,第二天就要去燕京美使館麵簽。中介公司的老板特地交代了一些回答麵試官提問時的要點。

到了時間,張潮帶著材料到了美使館排隊。

早上9點鐘,這裡已經排出了一條長龍,彎彎繞繞,整整排到了兩條街以外,說是人山人海也不為過。

從吹著泡泡糖的年輕人,到滿頭銀發的老頭老太太;從衣裝窘迫的窮小夥,到穿金戴銀的闊太太……各個年齡層、各個階層應有儘有。

6月底的燕京,天氣已經比較炎熱了。但是張潮看自己前後這幾十人差不多都是興高采烈,絲毫不受天氣影響,仿佛前麵的使館簽發的不是去米國的簽證,而是去天堂。

國內這股出國潮從80年代末,一直持續到了21世紀初。直到中國加入世貿,經濟逐漸開始起飛,才漸漸趨於理性。2005年還在出國潮的尾巴,美使館工作日門口的長龍從來沒有斷過。

這種情況在文藝作品中也有體現。最早引起人們關注的,就是馮曉剛、鄭小龍編劇,葛大爺主演的電影《大撒把》。

再到後來,以20世紀90年代到2000年初這十幾年大學生成長為題材的和電影,負心漢丟下癡情女主遠赴米國留學,幾乎是劇情標配,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致青春》和《匆匆這年》。

張潮排了近兩個小時的隊,才進到使館內部,按照順序來到一個光頭的簽證官麵前。

張潮打了個招呼後,就把裝著材料的文件袋遞給了簽證官。簽證官並沒有打開文件袋翻看材料,而是一邊低頭看著DS表格,一邊直接問道:“你為什麼去米國?”

這最常見的標準問題,張潮誠實地答道:“我收到了愛荷華大學‘國際協作計劃’的邀請,去那邊進行為期3個月的交流學習。”

簽證官接著問道:“你的職業是什麼?”

張潮答道:“我既是一名學生,也是一個作家。”

簽證官又問道:“你在米國有親戚嗎?”

張潮答道:“有,但幾乎沒有聯係過,和我關係並不親密。”

簽證官又問道:“是你一個人去嗎?”

張潮答道:“是的,我一個人去。”

簽證官這時候才抬頭看了一眼張潮,拿出一個大章“啪”一聲就蓋了上去。

張潮看清楚上麵是紅紅的“REJECTED”,就知道自己被拒簽了。倒也沒有太沮喪,因為這才是赴美簽證的常態,於是隨口問了一句道:“我能知道原因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