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燕大中文係又於1988年和1990年分彆招收兩屆作家班。
前後三屆作家班的成員都是當時文壇上頗有影響力的作家和評論家,招收他們主要是為了彌補特殊曆史時期造成的教育經曆缺失。很多作家班畢業的學生日後成為中國文壇的中堅力量。
而“創作型碩士”則是上世紀30年代美國愛荷華大學建立的一種創意寫作係統,致力於培養創意寫作人才。
燕師大也不甘人後,緊接著就宣布了重啟燕師大文學院與魯迅文學院合作開設的“作家研究生班”。這個“作家研究生班”也有著強大的背景。
1988年,燕師大呈送給教育部門一份報告:“把一部分已達到大學本科水平的作家提高到研究生水平,並結合自己本職工作,做出理論結合實踐的論文申請學位,使部分作家實現'學者化’是當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一件極有意義的事……”得到了批準。
相比燕大中文係的“作家班”,燕師大的“作家研究生班”更加輝煌。於華、池子健、劉振雲,以及默言都出自這個班。
然後當年開辦過“作家班”的武大、西北大、南大,也相繼公布了複辦政策。
這些“作家班”最大的特點就是軟門檻和硬門檻兼備,既可以憑借考試成績硬闖,但也給招生組留下了靈活的彈性空間。
例如燕師大的政策,門檻是“已達到大學本科水平的作家”,而不是“具備大學本科學曆的作家”。那這個“已達到大學本科水平”怎麼衡量呢?……
就拿於華來說,在入學前的最高學曆僅僅是高中,此外就是曾先後在浙江寧波一所口腔科和魯院的文學講習班進修過。
媒體自然不會放過刨根問底的機會,追問這些重啟“作家班”,到底有沒有政策依據。
各個大學紛紛拿出20多年前上級部門下達和批複的文件,表示這些政策一直都在,上級部門從未下文作廢,因此複辦“作家班”是完全合法合規。而這些“作家班”的學生也並不占用高考的招生名額。
這也是實際情況,曆史上這些“作家班”停辦基本都不是因為政策到期,而是隨著社會發展,接受過完整教育的作家越來越多,已經沒有迫切的學曆需求了。
關鍵“作家班”基本都要要脫產2-3年,在90年代初文學不景氣的社會環境中,當時的中青年作家已經很難做到兼顧學習和養家,所以漸漸都偃旗息鼓了。
如今紛紛複辦,也不僅僅因為港島大學特招張潮帶
來的輿論影響,更是因為八零後作家紛紛成長起來了。
他們雖然大部分創作的不是嚴肅文學作品,但商業化寫作給他們帶來的經濟回報無疑更豐厚,比起上一代拿著單位基本工資、緊衣縮食讀“作家班”的前輩,他們從容優渥得多。
現在能混出名堂的年輕作家,已經不是當年拿千字20塊的苦哈哈們了,而是一部書就賺幾十上百萬的香餑餑,最次的也至少衣食無憂。
而張潮就是香餑餑中其中最大的一塊!
不過各個大學都嚴正申明,“作家班”不是給張潮辦的,是開放給所有符合要求的中青年作家的——因為已經有媒體把這種班喊成“張潮班”了!
消息傳回長福,不僅校長吳興雨、班主任老王和語文老師張婷這些人懵了,緊接著在《人民日報》上看到新聞的高三年學生也都懵了。
前一天還在發愁該報哪所大專的張潮,現在的煩惱變成了是要去燕大,還是去燕師大,還是去南大、武大、西北大;甚至還可以選擇先讀一個本科,還是直接讀研究生……
這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太刺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