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寫長篇小說的難度(1 / 2)

《少年如你》是有原著小說的。當年看過電影以後,張潮也找來原著稍微翻了一下,與電影的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電影編劇保留主要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框架,但是重塑了大量的細節,模糊了其中殺人部分的內容,不過整體上比原著小說更加凝練,情節的結構感也更強,能給予張潮更大的發揮空間。

小說家和編劇,基本算是兩個行當。前者更多以自我為中心,後者則要服務於影視劇項目,以播放效果為中心。

所以張潮決定以電影版作為基礎,加入自己的一些創作想法,尤其是增加男主角曉北的戲份。這大概就是男性作者與女性作者創作偏好不同了。

此外原故事裡有很多屬於2015年以後才會有的生活細節,比如學生們人人有手機,還有發達的即時通訊軟件、社交媒體,以及遍布公共場所的攝像頭等。

這些都需要根據2004年的實際情況進行改動。

小說以一個陰沉的午後,胡筱蝶突然墜樓為開始,作為好友的程念,不顧旁人異樣的眼光,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到胡筱蝶的屍體旁邊,脫下自己的校服外套,蓋在好友身上,維護她最後的一點體麵和尊嚴。但是這樣的舉動,卻引來了人群中一道充滿戾氣和冷漠的目光注視。程念的人生會因為這個善意的舉動,而永遠地被改變……

“這時候的程念還不知道,並不是所有少年都如她一樣純良如山間的泉水。而衛萊內心懷有的惡意,足以讓地獄裡的業火也黯然失色。

對衛萊而言,胡筱蝶絕望跳樓並不意味著結束。她要毀滅的不僅是身體,還有精神,甚至靈魂。程念對胡筱蝶的同情,讓衛萊覺得胡筱蝶還沒有‘死透’……”

一個小時,敲了一千多個字,給小說開了個頭。相比原故事,衛萊的出場早了點,心理描寫也直白了些。但是張潮寫這部小說的目的,不僅僅是想反映校園霸淩問題。

他還想探討青少年的惡意。在學校當老師處理各種霸淩事件的時候,他就發現這些中學生對他人的惡意,很多時候近乎於毫無道理,卻又黑暗如深淵。

受害者無意中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還有老師的某次批評或表揚……都有可能成為霸淩的導火索。而如果受害者不會反抗,那麼霸淩行為會持續升級,直到奪走生命。

他在現實中聽過最冰冷、毫無人性的一句話,就是從處理的一個學生嘴裡說出來的:

“她不是沒死成嗎?那乾嘛要處分我。”

所以除了女主角程念和男主角曉北,衛萊這個角色也很重要。不能單純把她塑造成原故事裡那種表麵是富家千金、乖乖女、學霸,背地裡是校園霸淩頭目的形象。這樣雖然有一定的二元性,但兩張撲克背對背貼在一起,是算不上立體的。

原故事當中對她為何會形成這種雙麵性格,敘述的也不夠充分。雖然她有一個有著濃厚等級意識和喜歡推諉責任的母親,和一個冷漠苛刻的父親,但是還不足以讓她變得這麼殘忍。

所以挖掘衛萊性格形成的過程,也是張潮構思的重點。

而且增加衛萊的戲份,還不能喧賓奪主。對程念、曉北的人物特色,也要挖掘得更深入一些。這樣才能形成敘述上的平衡,也才能讓那句話更有震撼力——

“你守護這世界,我守護你。”

這樣的話,這篇小說的字數可能就要奔著20萬字以上去了。如果每天能在廣播站敲2000-3000字,自己上課摸摸魚,手寫2000-3000字,那麼一天就是5000-6000字——當然不可能每天都這麼順利。

所以至少要40天才能完成這部小說。不過下周再上一周課,也就要放寒假了。高三寒假隻有10天,初七就要返校。這段時間他可以去老媽單位裡借電腦碼字。

唯一比較麻煩的是不能去微機室上網了,“博客中華”那邊的更新可能要中斷一段時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