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殺!殺!”
日上三竿,當喊殺聲在山丹城內軍營作響,二百餘人的隊伍正在校場上進行軍陣演練。
所有的兵卒身披甲胄,手執長槍,腰係短兵與長弓。
拿下山丹後,山丹折衝府便有了充足的軍械,因此總算達到了唐軍巔峰時人手一弓的標準。
此時的山丹軍沒有了什麼專職弓弩手,所有的一切都按照張淮溶留給劉繼隆的那本《兵誌》進行訓練。
同時,劉繼隆還摻入了自己的一些訓練方法,尤其是紀律這塊。
距離張淮溶前往張掖已經過去了半個月,這期間劉繼隆已經帶著山丹的二百多兵卒分彆操、練多次。
“五日一操,兩日一練”成為了山丹城將士的常態。
對此,劉繼隆也十分舍得,平日裡兵卒每天發米三斤,操、練日宰羊數十隻,儘數烹飪,供城內將士吃個飽。
正如當下,二百餘人正在操演,而軍營角落卻升起了炊煙。
十口土灶,十口大鐵鍋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十餘名五旬以上的老者正以火頭兵的身份,將野菜、羊肉處理。
劉繼隆的身影也在其中,但並不是偷吃,而是指揮。
“鐵鍋不比其它鍋,鐵鍋的菜容易熱,所以爆炒的時候需要注意火候。”
他站在其中教導,而土灶上擺著的大鐵鍋,正是他讓人打造的鐵鍋。
除了這十口大鐵鍋,他還讓人打造了一批中等型號的鐵鍋,分彆給自己家、張淮溶及索勳還有城內校尉家送了去。
唐代的鐵鍋相比較後世的鐵鍋,不管是造型還是技藝都略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