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科舉大摸底(1 / 2)

大明的科舉在洪武六年時停辦了,停辦的原因很簡單,朱元璋發現,通過科舉選出來的所謂人才,除了空談,什麼都不會。

這對剛剛當上皇帝沒多久的朱元璋來說何嘗不是一種祛魅呢?反正經過此事後,無語至極的他,乾脆恢複了察舉製,但這個製度又一次把他惡心到了。胡惟庸案的爆發,讓他真切體會到了什麼叫曆史選擇,體會到了為什麼當皇帝的人,都會那麼熱愛科舉。

在朋黨問題上,相比於科舉製至少還有個過渡,察舉製真的是一步到位。

所以在胡惟庸案基本結束後,朱元璋便準備著手恢複科舉取士了。隻是在這個當口,從昏迷中醒來的朱雄英攔住了他,讓他再等一等,等郭桓案爆發後,借整頓朝局的機會,順理成章的補充新人,從而開始調整朝廷各部門的職能。

而且在預見到了可能存在的大規模人員空缺後,朱雄英乾預了這次科舉考試的一部分流程,鄉試被取消了,所有的縣學生和各地已經得到秀才功名的士子,都能直接入京參加會試。

這一消息伴隨著恢複科舉的新聞,隨著報紙傳遞到了大明的每一個角落,也正是因為對科舉情況不時的報道,《明報》在讀書人中間的含金量被無限拔高了。這也是朱雄英目前敢說自己掌控了輿論的根源,大部分讀書人都本能地相信著報紙上刊登的內容,就如同後世那些愛看抖音科普的老頭,老太太一樣。

雖然朱雄英知道,這隻是暫時的。

一旦自己利用報紙發表太多的“暴論,”必然會引起讀書人的直接暴走,他現在可沒興趣和這些滿肚子四書五經的人直接對線。他深深的明白,當下的大明朝,其實還沒有資格跟這幫真正占據著社會統治地位的人掀桌子。

他需要繼續積蓄力量。

“考試的基本內容不變。八股文的話……”朱雄英想了想,“還是不要了。”

“不要了?那怎麼判斷文章好壞?”朱元璋問道。

朱雄英對此也是頭疼的。

因為和後世的普遍認識不同,當下八股文進入科舉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愚民或者說扼殺人才的創造性,對八股文的推廣需求,根子在於對文章成績的判斷。

唐朝時要考律詩,通過字數限定,平仄工整來判斷一個學子對文化的學習程度。宋朝時注重經義,所謂的聖人之言大家都會喊,那誰喊得好,誰喊得學術水平高,就成了問題。隨著探索和演變,宋代便開始出現了趨向格式固定的八股文。

格式一旦固定,就容易判斷成績,這成為了一個標準,如同律詩一樣。

與此同時,隨著讀書人越來越多,參加科舉的人也越來越多,篩選人才的難度也要越來越大,所以到了明代中後期,科舉考試的題目就開始在這種規定格式中瘋狂加碼,最後變成了文字遊戲一般的東西。…。。

到滿清統治時,這樣的考試方式就更受這群人喜歡了,於是八股文被直接推到了頂峰。

對於朱元璋來說,考八股文原因,隻是單純的出於更方便篩選人才而已,更何況他還會加入各種時政問題,以此來甄彆這些士子是否擁有處理政務的能力。

“八股文弊大於利,不好。”朱雄英最終確定道,“采取分科製,不要光把考核的重點放到寫文章上去。”

朱元璋不置可否,他不是不同意,他隻是在思考這樣可能引起的後果,“你繼續說說這分科製。”

“考試科目可以大致分成古文讀寫,時政策論,大明律法,農業常識,中華曆史和數學知識,六科。”朱雄英頓了頓,眼睛一亮,“最關鍵的是,我們可以根據各個考生在這六科上的答題內容和表現,對當下大明所有的讀書人進行一次認知摸底。特彆是在後五科裡,可以看出他們的政治傾向,學習廣度和知識深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