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1章 趙禎的鬱悶(2 / 2)

北頌 聖誕稻草人 14953 字 12個月前

最初那些西域女子誕下的孩子,已經開始做事了。

李迪奏請朕將你們幾家在河西占的地分下去。

讓那些已經可以做事的孩子們有立足之地。

朕原本想準了此事,畢竟從你們幾家收上來的地,就是為了分給百姓的。

但隨後呂夷簡上了奏疏,說是如今青塘除了牛羊、馬匹、野獸、草場,什麼都沒有。

他跟朕說,元山部的元山,像是個土匪,把青塘的人幾乎都搬空了。

剩下的那點人,被前去就封的李家的人順手牽羊給弄走了。

如今青塘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人。

朕思量了一下,準備將青塘的疆土分給那些孩子們。”

寇季聽到此話,哭笑不得的道:“官家還是彆這麼做為好,李迪要是知道了你的心思以後,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吊死在府門口。

他辛辛苦苦十數年,好不容易培養出的苗子,最終卻便宜了呂夷簡。

他要是不大鬨一場,那他就不是李迪。

當初滿朝文武將他趕出汴京城的時候,絲毫沒有給他麵子。

如今他也不會給滿朝文武麵子。”

趙禎一愣,皺起眉頭道:“可青塘如今一個人也沒有……朕倒是想從腹地遷移一些百姓出去。可從我大宋開始征戰,到如今,前前後後遷移出去的百姓,已經達到了一個恐怖的數字。

如今各地的乞丐、懶漢、赤貧的百姓,幾乎都被挖空了。

以前各地官員是成堆成堆的往汴京城裡送人。

如今一年也未必能送上來一個。

比罪囚還稀缺。

朕若是再打著募兵的幌子遷移百姓的話,恐怕就會被人揭穿。

到時候不僅沒辦法往青塘遷移百姓,往遼地遷移百姓,恐怕也會遭到諸多的阻攔。”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那就將罪囚發配過去。”

趙禎依舊皺著眉頭,他剛要開口,就聽寇季又道:“允許他們的家眷一並遷移過去。隻要不是大奸大惡之徒,隻要願意在青塘落戶,就可以酌情減刑。”

趙禎聽完此話,長長的歎了一口氣,“我大宋的罪囚如今也沒多少啊。給了呂夷簡,王隨和張知白恐怕不會樂意。”

很難想象,曾經因為貧寒的百姓太多而救濟不過來的大宋,如今卻在為抽調不出人手而發愁。

大宋的兵馬在經過了一次裁撤以後,數量銳減。

可隨著大宋不斷的征戰四方。

不斷的開疆拓土。

大宋所需的兵馬數量又提了上來。

如今大宋的兵馬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裁撤之前。

禁軍的數量已經快要超過九十萬了,地方兵馬就不必多說。

朝廷通過兵馬在邊陲落戶,分房子分地的政令,成功的將大宋腹地一部分的百姓遷移了出去。

斷斷續續的遷移了許多次,每一次的數量並不是很大,看著不多。

但是細細統計一下的話,就會發現。

朝廷近些年斷斷續續已經遷移出去了大幾百萬人了。

如今還有大幾百萬人等著遷移。

隻要他們家中的子弟到遼站穩腳跟以後,大宋朝規模最宏大、數量最多的一次大遷移,就會出現在所有人眼前。

在完成了這一次規模宏大的遷移以後,大宋腹地的人口將會銳減。

各種人口銳減帶來的後果將會此起彼伏的湧過來。

首先可以預料到的就是用工荒。

各地的豪門大戶一定會因為用工缺少,停下許多生意。

一些糧食等農作物的種植,也會大規模銳減。

其連鎖影響是巨大的。

趙禎清楚背後的影響,所以在青塘缺少人手的情況下,沒敢再次使用募兵的法子向青塘遷移人口。

寇季也知道影響,也知道這種影響很難避免。

所以沒有提到過讓趙禎向青塘遷移人口。

“哎……”

趙禎長歎了一聲,盯著寇季道:“朕現在最擔憂的是,交趾拿回來了,讓誰去種。”

趙禎現在恨不得讓大宋一夜之間變出幾千萬人口,好將大宋多有的疆土都利用起來。

寇季笑著道:“官家不必困擾,治理江山就是如此,一個麻煩解決了,另一個麻煩就會冒出來。

我們能做的就是想方設法的將這些麻煩解決。”

趙禎疑問道:“那你說說,朕如何解決交趾的人口問題。”

寇季笑嗬嗬的道:“這個問題臣早就想過了。我大宋占據了交趾,交趾人肯定很快會離開交趾,交趾的兵馬也是如此。

我們可以從各地地方兵中各征調五百人,以安定邊陲為名,將他們調遣過去。

永寧軍的轄地,也可以從邕州,替換到交趾。

永寧軍到了邊陲以後,往邊陲一震。

地方兵就可以化身為百姓,在交趾開墾良田,種植莊稼。”

趙禎聽到此話,哭笑不得的道:“如今我大宋的地方兵中,有五成都成了耕農了。”

河西的地方兵在種田、興慶府的地方兵也在種田、燕雲十六州的地方兵也是如此。

最誇張的還屬於遼地。

禁軍閒暇了都得看管著那些罪籍去種田。

寇季跟著趙禎笑道:“我大宋如今疆域大了,所需要的兵馬也就多了。養這麼多兵馬可是需要錢的。

那些兵馬非戰時,除了操練,大部分時間都是閒著的。

若是不有效的利用起來,那就是浪費。

像是我大宋此前的廂軍,大部分除了混吃等死,什麼也不做,什麼也做不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大宋大批的錢財都會耗費到了軍費中。

如今,朝廷隻需要提供將士們所需的軍備就行,將士們所需的錢糧,完全可以自己種。

朝廷不僅養活了數量龐大的兵馬,還借著他們為朝廷賺的不少錢。

遠的不說,就說剛剛到手的遼地。

去歲一年收獲的糧食,不僅滿足了他們自己的溫飽,還讓朝廷跟著大賺了一筆。

這筆錢,發放了他們的餉銀以後,還剩下不少。

而這些錢,朝廷剛好可以用來在遼地推行蒙學。

雖說還差了一些。

但卻開了一個好頭。

要是他們什麼都不做,隻是等著朝廷派錢給他們的話,那朝廷有多少錢都填不滿。”

趙禎點了點頭。

如今的大宋禁軍,那是絕對的職業兵。

大宋的地方兵更像是唐朝的府兵。

戰時為卒,閒下的時候就是百姓。

唯一的區彆就是,大宋的地方兵,不種自己的田,種的都是官田和新開墾的荒田。

大宋的將士,不像是黑汗國的將士。

黑汗國的將士,除了上馬燒殺搶掠以外,什麼也不會。

大宋的將士,上馬就是能征善戰的悍卒,下了馬人人都是伺候莊稼的好手。

也正是因為如此,朝廷讓他們種田的時候,他們就能種,還能種好。

在一畝地產糧交夠了朝廷的,剩下的可以當成貨物賣給朝廷的政令激勵下,將士們種田的情緒十分高漲。

此事是寇季和趙禎經過了多番調查以後定下的。

他們定下的標準,不僅確保了朝廷有得賺,也確保了將士們能撈到一點兒油水。

就是這點油水,足夠讓軍中上下的將士嗷嗷叫。

他們有自己的軍餉,再加上這麼一點點外快,收入還是很豐厚的。

每一個季度末,回家探親的時候,給家裡割一斤肉或者扯一尺布,看著家裡的老人、妻子、孩子臉上燦爛的笑容,他們就算是再辛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大宋的男丁,甚至可以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男丁,都是這樣的。

自己在外麵再苦再累,隻要能用苦和累換來家裡人燦爛的笑容,他們心裡就暖烘烘的。

寇季提出的從各地調遣地方兵隻是權宜之計。

但是足以應對交趾人手不足的情況。

趙禎在和寇季商量妥當此事以後,就拉著寇季一起去用膳。

吃過東西以後,又跟寇季一起商量了一下對蔡齊的封賞。

如今的大宋是公平的,你付出了什麼,就得到什麼樣的回報。

雖然功利也一些,但總比光吃飯不乾活要強。

沒人會對此事有所不滿。

也不會有人站出來指責什麼。

因為有資格用道德指責寇季和趙禎太功利的人,如今不是在天聖館內研究學問,就是在各大書院裡教書。

名宿大儒,各有所求。

所以他們向大宋貢獻力量的方式不同。

那些淡泊名利,甚至不喜歡跟人湊在一起研究學問的名宿大儒。

在得知了大宋廣推蒙學以後,也默默的站出來為大宋出了一把力。

他們悄無聲息的走進了各地的蒙學,成為了蒙學裡一個微不足道的先生。

看著那些稚嫩的麵孔跟著自己牙牙學語,心裡十分舒爽。

也正是因為如此,沒有幾個人能站在道德的製高點上抨擊寇季和趙禎。

大宋要聖賢有聖賢,要教化有教化。

特彆是教化,做的比曆朝曆代都好。

就憑借這一項功績,足以讓那些喜歡拿道德說話的人閉上嘴。,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