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不符合條件的小枝小葉則被直接放入早已準備好的麻布袋裡存放起來。
既然已經來到了這裡,那麼順便撿一些能夠點燃火焰的材料回去也不是什麼麻煩的事情。
最後,采集回來的所有鬆針都需要經過數次清水清洗去除灰塵和雜質後,再放入鍋內加水烹煮至軟爛。
通過這番細致的工序,鬆針變得異常柔順且耐用,非常適合用來製作能夠持久保存、不易損壞的容器。
經過這樣處理後的鬆針,無論是手感還是外觀都更加吸引人。
早些時候,趙春花花了好一番功夫清理了缸子裡沉澱已久的澱粉,其間更是仔細地更換了兩次清水,確保雜質被徹底清除出去。
之後的時間,她便與舒子英兩人齊心協力,開始投入到製作鬆針罐子這一富有創造性的活動中去了。
即便是最為普通的木製盒子,在市麵上也需要花費銀兩才能買到,但利用鬆針手工自製的罐子則可以完全自給自足,無需額外開銷。
雖然這個過程需要投入不少時間和精力,還得準備好縫合用的麻線等材料,但對於想要動手製作的人來說,想做多少就做多少,全憑個人喜好與心情。
有人在嘗試這種手工藝時甚至省略掉了使用麻線固定這一步驟,轉而依靠對鬆針排列方式做出巧妙調整,直接使它們能夠穩固成形而不散落,這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然而,由於自己在這方麵的技能還不算十分熟練,趙春花最終還是決定按照傳統的方式來進行操作,也就是采用麻線來進一步加固整個成品,以求達到最佳效果。
畢竟,在學習階段遵循已被證明有效的流程總歸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首先,他們選用了幾根大小與筷子相似、中央為空心設計的竹節,然後將已經充分晾乾過的鬆針逐一填塞進去。
接著再取一段堅韌耐拉的麻繩,牢牢地纏繞住距離竹節頂部約莫兩厘米處,將其定為起始點。
隨後逐步緊密有序地沿著竹身上下環繞,同時利用針穿過這些層疊的環圈間進行固定,使得每一道線條都緊緊相連、不可分割。
緊接著,每隔一公分的位置上都要重複進行兩次這樣的纏繞動作,同時借助穿孔的技術讓每一股麻線都能夠牢固地貼合在一起。
在這個過程中,每當覺得有必要添加新的鬆針時,都需要特彆小心地從中間部分一個接一個地增加上去,整個過程既考驗著製作者的耐心,又要求其擁有良好的細節處理能力。
最後,當基本形狀快要成型時,便不再往裡麵繼續填充物料,僅需將所有尚未經綁紮的部分牢牢固定在主體周圍,並適當修剪掉多餘的麻線頭作為收尾工作。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詳細步驟的話,可以參考網上分享的相關視頻教程來學習。
這次趙春花一共製作完成了兩隻低沿的小型籃筐,非常適合放置生活中常用的各種零碎物件。
受到啟發,舒子英模仿並自行創造了一個加蓋的設計。
她仔細觀察了現有的蓋子結構,然後利用手頭的材料進行了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