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孩子正在長牙,時常會感到牙床癢癢,總想找東西啃咬以緩解不適。
有時候,他會把手邊的一切都塞進嘴裡,無論是衣角、枕頭,還是桌子腿。
隻要不是那種小而硬的物件,趙春花通常不會過多阻止他,因為她知道這種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通過這種方式他們可以更好地探索世界,同時也是一種鍛煉口腔肌肉的方法。
她拿來一段竹子,戴上專用的手套,手持斧頭準備親手製作一個新鍋刷。
這並不是因為家裡窮得買不起新工具,而是出於一種自我動手豐衣足食的生活理念。
這樣做不僅能節省開銷,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給自己帶來一種成就感,並且用自製的物品往往比外麵買來的更加合心意。
家裡的舊鍋刷是搬家時買的,材料是高粱秸稈做的。
由於使用頻率非常高,加上長時間浸泡在水裡,導致高粱秸稈逐漸變得鬆散,不再結實如初,清潔力也大大下降了。
考慮到實際情況,用竹子製成的鍋刷顯然更為合適。
首先,竹子比高粱秸稈更加堅固耐用;其次,它的表麵光滑細膩,不容易滋生細菌;再者,竹材本身就是天然環保的資源,在使用壽命結束後還可以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負擔。
因此,趙春花覺得過程應該不難,於是決定自己動手製作一個試試看。
選取了一節半乾未乾的竹子作為原料,她先用斧頭將其砍成一厘米左右的片狀物,不過不需要徹底劈到底部。
接著再將每塊竹片細分為大約一毫米厚的小條,最裡層容易折斷的部分,則用剩下的較厚一些的竹段將其輕輕搗碎分離。
這樣做既方便操作,又能充分利用原材料,避免浪費。
經過這樣的處理,這樣一節竹子就可以被分割成十幾份小片,用來製成多個鍋刷,足夠一段時間使用了。
然而,趙春花畢竟是第一次嘗試這種手工活兒,所以起初上手時感到有些生疏,花費了很多時間才勉強完成了最初的這一步工作。
儘管如此,她仍然保持著耐心和毅力繼續努力著。
不過由於缺乏經驗,得到的竹條厚度並不一致,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看起來略顯粗糙。
但這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她相信隨著實踐次數增多,以後一定會越做越好。
想到這裡,她心中不禁升起了些許沮喪。
畢竟,這種普通的工具在村裡的老篾匠手裡,隻需要付出一點點錢就能輕易買到。
自己費儘心思去做這樣的事情,真的值得嗎?
原本,製作竹質鍋刷隻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如果中途放棄的話,之前投入的時間與精力豈不是都白費了?
因此,儘管感到有些氣餒,趙春花依然決定堅持下去。
她重新拿起斧頭,努力將那些粗細不一的竹條再次加工,希望將它們製成接近一毫米厚度的細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