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我們抵達了嘉州。
淩雲大佛,全稱為“嘉州淩雲寺大彌勒石像”,嘉州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彙流處。
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華夏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淩雲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曆時約九十年。
大佛頭與山齊,頭高14.7米、寬10米,發髻1051個,耳長7米,依山鑿成臨江危坐,神勢肅穆,大氣磅礴。
大佛左右兩側沿江的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像。
大佛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山道,沿絕壁開鑿而成,曲折九轉,奇陡無比。
大佛雕鑿完成後,曾建有7層樓閣覆蓋,另有9層或13層之說),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但最後都毀於戰火。
淩雲大佛是華夏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我們坐在遊船上,漂亮的導遊小姐姐神采飛揚地為遊客講述著身後的淩雲大佛。
雖然來之前就聽聞淩雲大佛冠絕天下,但真正來到大佛腳下的時候,我們還是被這座跟山齊平的佛像深深震撼到了。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
淩雲大佛,真的就是在懸崖峭壁之上,依山鑿刻出來的,氣勢磅礴,讓人難以用言語形容。
大佛腳下,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的三江彙合之處,三條江河在這裡碰撞嘶吼。
據說,以前古代的時候,這裡的水勢更凶,很多船隻行駛到這裡都會翻船,每年都要死不少人。
後來,海通禪師為了治理水患,才到處籌集資金,計劃在這裡開鑿一座巨型佛像。
淩雲大佛建成以後,這裡的水勢果然緩和了不少。
當地人說,因為大佛坐鎮的緣故,河裡的水怪都被鎮壓住了,不敢再出來作亂,所以水患也就好了。
反正不管怎樣,淩雲大佛建成之後,千百年來,嘉州城都是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成為難得的一方淨土。
就算是到了現在,淩雲大佛也在造福嘉州,每年為嘉州帶來可觀的旅遊收入,使得嘉州成為著名的旅遊城市。
現在歐冶子的五把神劍裡麵,還剩下兩把劍沒有找到,一把是湛盧,一把是魚腸,而其中的一把,就在這淩雲大佛裡麵。
遊船停在三江彙合之處,船下是翻滾的惡浪,背後則是高聳入雲的淩雲大佛,遊船專門停在這裡,讓遊客們自行拍照。
我們五人也背對著大佛,拍下了一張遊客照。
我依靠著欄杆,點上一支煙,歐震子摘下墨鏡問我道:“吳哥,你說那把劍會藏在大佛的什麼地方?頭部?還是腳底?或者是在大佛頭頂的淩雲寺裡麵?”
我抬頭望著淩雲大佛,指著左右山壁上的那些佛龕說:“那些佛龕也可以藏劍!”
歐震子皺起眉頭,一臉為難地說:“這樣說來,要想找到藏劍的位置,比長江大橋還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