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你這下真是紅了(2 / 2)

與此同時,Nature?Medicine雜誌在最新的一期期刊居然破天荒的公開向中國學者邀稿,歡迎與中國學者一起對自然和科學進行探索研究。

Nature期刊首版於1869年,是世界上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涉及各科學領域。

在這之前,國內隻有一位科學家成功在Nature發過期刊。

那是19世紀末,中國現代科學教育的開創者,徐壽。

徐壽老先生出生於1818年,江蘇無錫北鄉人,他涉獵的科技範圍極廣,音樂、幾何、重學(力學)、礦產、汽機、醫學、光學、電學無一不是他喜歡的。

曾與華蘅芳等合製中國第一艘汽船,還參與翻譯了大量西方科學著作,係統介紹了西方近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並首創取西文第一音節造新漢字以命名化學元素。

自徐壽老先生1878年之後,一直到1990年,再也未曾有科學家成功在Nature發表過論文。

並且有專業人員在Cell發表了篇生物製藥和化學製藥的區彆,似乎是在對陳勤之論文做出回應。

這在以前也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

那篇論文給大家科普了,生物製藥通常是使用再生源作為原料,這一點使得生物製藥在資源可持續性方麵有更明顯的優勢,從反應條件和產物選擇性,生物製藥產物選擇性更高,有助於減少副產物的生產,提高產品的純度和質量。

同時也表達了,生物製藥更加環保,能夠減少化學汙染。

從而在研發周期比化學製要短,研發成本低,藥品高全性更高,適應症更廣泛等等。

他們主要是討論的生物製藥和化學製藥,沒有妄論中藥。

陳勤之的那篇論文,主要是對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的活性提取進行了工藝論述、藥理反應,以及生物製藥的科普和認可。

……

“小陳,你這下真是紅了,這電話都打爆了,我接都接不過來。你說你平時不顯山不露水的,你還是悶頭乾大事的啊。”

陳勤之回到辦公室,薑玉娥又說他紅了,而且辦公室裡已經有幾麻袋的信件。

有很多同行想約他見麵,想和他進行學術交流。

她當這麼多年的老師,搞這麼多年的學術,就沒見過這樣的陣勢。

陳勤之一笑:“薑老師,你又和我開玩笑了。”

“開玩笑?你這論文都火到國外去了,這是開玩笑?”

“小陳,你說這研究條件這麼有限,你怎麼想到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的,你這腦子裡麵裝的都是什麼?怎麼就跟我們不一樣?”

薑玉娥滔滔不絕的誇著陳勤之,她後悔啊。

腸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陳勤之的研究是對的,他說的生物製藥也還蠻有搞頭,他當時要把論文屬她名字的時候,她就應該答應的。

這樣一來,她去申請副高,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後續再沾一點他的光,說不定在退休之前都能正高呢!

錯過,錯過了啊!

薑玉娥痛心疾首。

自己咋就沒有相信他呢?

薑玉娥話裡話外的悔意,陳勤之聽樂了:“我就是閒著沒事瞎琢磨。對了薑老師,我現在整理一些以前的論文報告,想出一本書。”

“薑老師你如果有時間的話,要不也參與一下?”

薑玉娥一下站直了腰身,看著陳勤之問:“小陳,你看我這水平行嗎?”

“沒問題的,你就你的專業知識寫,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那行,那我也參與一部分。”

這次論文之前,陳勤之還沒有那麼大的把握自己這書能找中國科技出版社,或者人民衛生出版社。

這次的論文之後,陳勤之覺得人民衛生出版社肯定會歡迎他的。

中國科技出版社,那也不難。

兩人剛說完書的事情,旁邊的電話又響了,薑玉娥說:“肯定又是找你的,我先接電話。”

“周校長啊,小陳啊,小陳他剛剛回辦公室。”

“行,我跟小陳說一聲。”

掛斷電話,薑玉娥看向了陳勤之:“小陳,周昌平讓你去他的辦公室一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