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碰巧救了高僧(2 / 2)

賈琮臉色一正,問道:“不知是何事?”

“王爺看了琮公子寫的般若心經,視為神品,王爺是深通佛典之人,卻從未見過如此絕妙的佛門經典,敢問琮公子是從何處學來的。”

賈琮心思明銳,一聽王棟問心經的出處,便知在這裡的時間線中,心經這樣的佛門寶典並未流轉,那玄奘此人必定也是沒有的。

探春那幾本曆史書畢竟有限,無法窮儘諸般細枝,也是應有之義。

至於這心經的來曆,還不是由著他去說,相信這個世界無人能追溯根源。

王棟是個非常縝密精細之人,他提出疑問後,目光一眨不眨的查看賈琮神情。

他相信賈琮雖天資驚人,但畢竟是個十齡童子,但凡有半點作偽,必定會流露猶疑端倪,那就絕逃不過自己這雙眼睛。

王爺特地派自己來送除歲禮,可不就為了這個,不然叫個小黃門就可以。

賈琮毫不遲疑的答道:“說起這心經來曆,如今我都覺得怪異呢。

大約是二年前,有日我從學裡回家,路上遇到一個癩頭和尚,滿臉病容,說是餓了好幾天了,奄奄一息的,大概是沒化緣到吃食。

我見他可憐,一時心軟,就把身上攢的十個銅錢都給了他,讓他去買饃吃。

那和尚不用再餓肚子,自然很高興,還說和我有緣,為了答謝我,說要傳授我一篇佛箴,隻要我背會了,常常默誦,就能消災積福。

可我是最不會背書的,那年學裡的代儒太爺教我們背弟子規,很多同窗都會背了,可我背了兩個月還是無法背全。”

王棟聽了心中怪異:這弟子規才千把字,兩個月時間還背不全,這資質實在平庸了些,這樣的人能練出那等精絕的書法?

賈琮繼續說道:“所以那癩頭和尚讓我背書,我是萬萬不乾的,可那和尚卻說,他教人的辦法與他人不同,隻要我聽他念一次,就能牢記不忘。

那時我心中半信半疑,那和尚卻不管,徑自在我耳邊嘀嘀咕咕念誦了一番,便是這篇心經。

說來也奇怪,他就怎麼含糊不清的念一遍,我居然就一字不差的背了下來,這麼幾年了,也無法再忘記。

更古怪的是從那以後,我的記性突然好了太多,再也不用為背書頭痛,隻是學裡的同窗都不大和我玩,所以這事我從來沒對人說,連代儒太爺都不知道。”

這一番話把王棟這個老江湖聽得瞪大了眼睛。

要說賈琮這麼個半大孩子,隨口就能編出這麼離奇的故事,他怎麼都不相信。

他來之前,賈琮根本不知自己要問的什麼。在自己雙目睽睽之下,他絕無法臨時杜撰。

況且這事由還如此離奇曲折,豈是眨眼功夫就能編出的。

自己剛問出問題,他幾乎不假思索說出了出來,語氣從容,沒有半點猶慮。

這不由得王棟相信,且他見多識廣,知道佛門中一些蓋世高德有灌頂、心授等秘術。

即便是目不識丁之人,他們也有辦法讓人在當夕之間,記住數萬字的佛經和言說,並且倒背如流,數十年不忘。

這賈琮竟如此福源深厚!

他必定是遇到這類佛門高人,才傳下般若心經這樣的不世經典。

想來他能以總角之齡,練出高絕書法,或許就是被癩頭和尚開了心智的緣故。

探春和迎春更是聽得目眩神迷,這位琮三哥(三弟)真是奇人,怎麼身上老是發生這等匪夷所思的事情。

老謀深算的王棟對賈琮的說辭已信了八成,剩下那二成,是因為事情太過離奇,他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

王棟做夢都沒想到,賈琮完全是在扯淡。

至於他為何會說得毫不遲疑,順暢無比,不漏一絲破綻。

那是因為在賈琮活過的那個世界裡,每日都有十數萬自謙為撲街的人物,不辭辛勞,碼字敘事。

這等離奇故事,他看過實在太多,張口就來,不用半點猶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