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可憐(1 / 2)

犁漢 請叫我陳總長 9441 字 8個月前

在郭貢衝陣的時候,後方的郭默看得非常清楚。

他仔細問了幾遍此前被擊散的潰兵,問清正是這人殺了老田。

於是,他將金鼓交給了軍副,然後帶著自己的百人扈兵順著各陣之間的細縫衝了過去。

在路上,有些豹韜軍吏士認出了郭默,紛紛高呼。

這實際上使得郭默偷襲的戰術化為破影,於是郭默索性大大方方的舉著鐵矛,在萬眾矚目中奔行。

而那邊,郭貢手裡的雙刃短斧已經砍破了斧口,他換上了扈兵攜帶的鐵矛,一聲怒吼,連刺數人。

果然,當他們撤回本陣的時候,穀門上,一眾漢室公卿鴉雀無聲,要不是他們都坐在步輦、胡床上,甚至都要出醜。

是呀,真的太可憐了,一日內被自家大帥賣了兩次。

在無數公卿袍澤的眼裡,為了苟活而向敵軍棄械投降,這當然是一件屈辱的事情,可是誰讓你們不開城門?

翌日,天光破曉。

但又如何?殺的就是悍將!

於是他也帶著自己的鐵甲兵殺了過來。

今日真是郭默的好日子呀!

有些人走著走著,突然嚎啕大哭。

說完,他就下令讓自己所屬京畿兵向著下方的漢兵拋射箭矢。

他對自己外甥王憲感歎:

本來三千漢軍就是布置的鋒矢陣,北麵厚,南麵薄。

就在朱儁左右為難的時候,城下的潰軍也看到了他們的大帥,於是各色鄉音紛紛喊著:

這個時候,原先郭默布置在這條線上的突騎算是開工了。本來他們是要防備和牽製京都內的敵軍出城支援漢兵。

沒人會自縛手腳和你玩什麼君子的遊戲,那已經是前古時代的落後玩意了。

但沒有人應承他們。

下方哀嚎遍野,完全不相信自家袍澤會將箭矢對準自己,死不瞑目。

人群中,郭默也在呲著牙花,他自認為治軍很嚴了,但和朱儁一比,自己真的是差了遠了。

其實朱儁也沉默了,他也不敢開門。

但已經來不及了,西北麵掀起了一道巨大的煙塵,並向著他們急速卷來。

為何會有這等具裝甲騎?又為何這具裝甲騎是屬於泰山軍一方的?

這個時候他們將目光看向了朱儁,但令人疑惑的是,剛剛還擔憂子弟兵生死的朱儁,這會卻沉默了。

但下麵的這些人可都是他朱儁的舊部啊!是與他在崤函有生死之情的子弟啊!

他們也正是在自己的命令下出城作戰的,難道他真的要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死嗎?

此刻,各營吏士紛紛散開了編製,開始捕拿俘口。

今日,無戰事。

“大帥,我是京畿人,這個惡人就由我來做。”

很遺憾,泰山軍隻能救附近的人,對於已經衝進跑馬道後麵的漢軍,愛莫能助。

但這就是真實的戰場,一切都為了最後一個結果,那就是贏。

沒有人能站在衝擊的戰馬前,更不用說這戰馬還渾身包裹著馬鎧。

他們至今還不相信,城上的會射殺自己的袍澤。

於是,在場的人都懂了。

郭貢停下腳步,疑惑的看著西北方,陡然,他臉色大變,隨後用最大的聲量呼喊:

太血腥了,太殘暴了。

泰山軍在有了足夠的戰場空間後,開始將各部轉移,分彆移動到了對應的防線,終於對京都完成了完整的包圍。

一旦明白這種可能,這些劫後餘生的漢兵竟然莫名其妙對泰山軍有了某種感激。

隻留下王憲氣得一腳踢開了石子,垮著臉去交代俘口的事情了。

一開始隻有最外圍的漢兵半信半疑的投降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變故發生了。

是敵是友,真的是變化無常。

而此時城樓上,看到漢軍大麵積投降時,公卿們坐不住了,紛紛讓朱儁下令對城下漢軍進行射殺。

一場黑暗與光明的交結在這裡默默隱喻著。

王憲說完這話,郭默一巴掌拍在了他的腦袋上,就聽自己舅舅罵道:

“不是和你說了不要衝那麼猛嗎?你要是死在這裡,我怎麼和媽交代?今日你也出了風頭了,後麵戰事你就留在營內洗馬吧。”

……

這個時候,具裝甲騎反倒無用了。

他們不需要繩索,自己排著隊隨著泰山軍撤離了穀門外,他們不想再留在這裡,不敢看城下那些死不瞑目的袍澤。

原先緊閉著的長樂觀忽然打開了壁門,然後一個白衣白袍的將佐舉著印綬符節跪在了壁門口。

這一次,俘虜非常老實,一點抵觸都沒有。

所以當北麵開始潰退的時候,這個雪球的滾動直接加速起來,沒一會,全線開始崩潰。

……

“結陣!”

而一直有不夜城之稱的天上京都,這一夜卻黯淡無光,彷佛這一刻,光與暗發生了轉移。

他雙手扒著城垛,看著子弟們的哀嚎,終於鬆動。

但顯然,校尉是高看了那些漢兵了。

……

一聲轟然的撞擊,接著是片刻的混亂和哀嚎,最後煙塵再起,等這煙塵再落幕的時候,地上隻留下數百具殘碎的屍體。

他們更心驚的是,如果剛剛他們跑得再快一點,那被射死的會不會就有他們。

如是這樣的聲音此起彼伏,將朱儁的心喊得越發亂了。

於是,一場奇怪的場麵出現在了穀門城下。

而戰場上,數千具屍體就這樣堆積在道野上,隻有少部分的泰山軍民夫在為他們收屍。

但很快越來越多的漢軍吏士們發現,泰山軍竟然說到做到。

他們這些人之前也是有著武功的善戰之士,但這一刻他們非常卑微。

混亂的潰兵中,百人具裝甲騎反卷著這些人去衝擊後方的陣線。

三月二十二日這一戰,隨著泰山軍拿下洛北的最後一座壁壘,長樂觀,終於落下了帷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