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插曲(一)(1 / 2)

廣廈千萬間 九暅於天 3553 字 8個月前

2011年11月8日,立冬,北上之際。

盛家源一行三人北上的同時,時任南江省綠坡市的市長宋雪康正大力整治“一山兩湖”項目。城區邊緣的仞嶽山,原名忍悅山,最早名為綠洲山,傳說很久以前,綠洲山還是一座石頭山,此地山禿無草無木,壁立千仞、光滑如鏡,周圍沼澤遍布、雜草叢生,光照久了,石頭山向四周反光,將方圓百裡的魚池蒸乾,莊稼、草木烤焦燃儘,年年山火、年年顆粒無收,人畜連喝水都成為問題,恰逢下一場大雨,天晴太陽一出,不出半日蒸發殆儘、土地皴裂。老百姓攜兒帶女呼天搶地,悲慟聲感動上蒼,正逢觀音菩薩巡視此地,觀蒼生、憫天地,遂將淨水瓶中的柳枝一揮,石頭山頓時布滿苔蘚,一片翠綠,再從淨水瓶中倒出五滴聖水,按照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撒去,從此石壁一年四季滲出山泉滋養苔蘚,更為神奇的是,此水旱季從未乾涸、隆冬亦不結冰,滿山苔蘚也從未枯萎、發黃,春夏秋冬,永遠蒼翠欲滴,遠遠看去就如同一片綠洲高高聳立,方圓百裡從此真正成為了魚米之鄉、物阜人豐,從此當地人稱石頭山為綠洲山。

抗日最艱難時期,日本人實行三光政策,附近老百姓無處可逃,紛紛躲到綠洲山腳,祈求神靈再現,拯萬民於水火,喪儘天良的日本鬼子將男女老幼環山而圍,從空中投擲大量凝固汽 油彈企圖連人帶山一起毀滅,一天一夜不間斷轟炸後,被圍老百姓無一幸免,山被鮮血染紅、被油煙熏黑,然而山體無一毀損,當晚綠洲山苔蘚遍體通紅汩汩冒出大量鮮血,一連流了七天七夜,每夜都在嗚咽,如上萬人的英魂在控訴。七天後,通山苔蘚恢複原有麵貌,蒼翠欲滴……日本鬼子嚇壞了,認為這是一座神山,不容任何褻瀆,在此地再也不敢濫殺無辜。外逃的人們陸續回來重建家園,為懷念親人,為不忘國恥,當地人將綠洲山遂改名為“忍悅山”——忍辱負重、艴然不悅。

三年前,宋雪康仕途春風得意調入綠坡市當市長,上任伊始考察途徑此地,略一沉吟,提議隨同市府人員將此山更名為“仞嶽山”,理由有二;其一,愛國詩人陸遊曾在綠洲區待過很長一段時間,所作詩中《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有“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此山其峻、其險、其奇,較之華山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得起“小華山”之稱,詩用此處無何不妥。其二,如今全國人民在我們黨的光榮領導下,致力於脫貧致富、全力奔小康,幾十年前中華民族忍辱負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人民當家作主,無需艴然不悅,每天開開心心才對。引來隨行人員一片叫好,如此另辟蹊徑的解讀被報社記者在《綠坡日報》頭版刊登,聽說還被省裡的領導讚歎稱好。

從此,綠坡市再無綠洲山,亦無忍悅山,唯有仞嶽山。

在盛家源北上之際,宋市長一行再來仞嶽山,這是他上任以來第二次故地重遊,三年前,給此山更名,引來各界叫好聲一片。隨著一山南北兩湖的改造逐步推進,仞嶽山多年前周邊雜草叢生、沼澤遍地、臭氣熏天的景象一去不複返了,現在這裡一山連兩湖、兩湖拱獨山,按照陸遊詩句已經開發出“河東仞嶽”風景區、“無遺躬行”風雨亭、“牆柳春色”古落帶、“山重水複”大宋村、“驛外斷橋”等五景, 另有“春雨杏巷”、“霽雪瓜洲”、“桃花落”、“閒池閣”、 “黃昏獨愁台+乃翁亭”五景在建。今日帶相關各部門及施工方一起看看第一期的工作成效。

古誌傑剛剛接到老婆田芳電話,說今天立冬,兒子剛從大學回來,叫他下班後路過菜市場帶些新鮮羊肉、香菜回來,晚上燉羊肉湯喝,順便帶點周黑鴨鴨頭鴨脖、鹵菜啥的,晚上允許他喝二兩。一聽說老婆允許喝兩口,古誌傑風一樣撂下正在辦公室一起閒得無聊侃大山的同事大帝(狄),招呼也不打屁顛屁顛竄出門,趕往菜市場找老孫頭搶鮮羊肉去了,留下一臉驚愕在室中淩亂的大帝……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