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這軍隊嚴格的說也不是他的,是雇傭而來的,雇傭軍隻對錢有感情,不會對將領有感情的。
霍斯勞走馬上任之後,立刻將雇傭軍的領兵將軍召集在一起商討作戰計劃。
這十五萬雇傭軍來自很多王國,其中有一大半是來自中亞的阿蘭人,他們主要在軍中擔任輕裝弓騎兵,阿蘭人騎射非常精湛,是羅馬帝國最受歡迎的雇傭兵之一。
他們的薪酬比其他雇傭兵要高出兩倍,他們除了精準的騎射之外,而且作戰時還會使用馬刀和長矛。
另外一支重要的雇傭軍是庫曼人。他們跟阿蘭人一樣,也主要是從事輕裝弓騎兵的角色。
不過他們還擅長使用鈍性的兵器,例如釘頭錘。在雇傭兵中,庫曼人有卓越的指揮才能,所以軍中的很多低級和中級將領都是由庫曼人擔任的。
軍中的重騎兵則主要是亞美尼亞人、拉丁人和塞爾維亞人。
他們騎著披上鎧甲的戰馬,從頭到腳也都穿著鎧甲,屬於全裝的重騎兵,在作戰時擔任正麵衝鋒的攻堅作用。
除此之外,在羅馬帝國作為雇傭兵出征的還有保加利亞人、加泰羅尼亞人,央格魯-撒克遜人和斯堪德納維亞人。
其中,加泰羅尼亞人主要是從事輕步兵,他們使用長矛,標槍,弓箭和投石索,是步兵的典範。
而央格魯-撒克遜人擅長使用長弓,在弓箭手中獨樹一幟。
正是由於雇傭軍來自很多民族和王國,他們的作戰方式五花八門,使得這支軍隊雖然有名義上的最高統帥,但是實際上他們卻分成若乾雇傭軍兵團,由各自的領兵將領來具體實際指揮。
雇傭兵聽從他們推選出來的兵團統領的命令。在作戰前,按照帝國的傳統,最高統帥必須把這些將領叫過來商議作戰策略。
這些策略原則上要得到各將領的一致讚同,才能保證他們的軍令能順暢的執行下去。
新統帥霍斯勞提出,敵軍龜縮在尼科米底亞城裡,他們要把軍隊往前推,推到尼科米底亞前列陣叫陣,讓突厥人出來雙方決戰。
可是他的這個要求遭到一部分雇傭軍指揮官的質疑。
他們的理由很充分,如果突厥人願意跟他們決戰,早就出來了,不至於他們等了一個月,對方還縮在城裡不動。
他們同意大統帥之前的判斷,敵軍很可能有什麼陰謀,因此不能往前孤軍深入,以防中埋伏。
這些雇傭兵統領參加過很多戰鬥,他們跟大統領一樣對戰爭非常敏感,他們也覺察出了不對。
可是霍斯勞公爵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皇帝的聖旨必須不折不扣的執行,為此,他是立了軍令狀的。
於是,霍斯勞公爵強令要求全軍必須服從他的號令,按照他的決定,全線推進,於是這些指揮官就不說什麼了。
畢竟作為雇傭軍,他必須服從雇主的要求,否則雇傭軍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於是全軍開始拔營起寨,往前推進,一直推進到了尼科米底亞城前麵,開始紮營,並將軍隊分在了三個城門準備攻城。
他們也準備了很多的攻城器械,但是他們更願意把敵人叫出來,雙方在城外展開決戰,而不是單純的攻城戰,那樣對他們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