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獲得錫蘭人的心才是關鍵的。
他把國王押到了城樓之上,當著全城百姓的麵砍下了國王的腦袋,並懸掛在了旗杆上示眾,所有的文武百官一律處斬。
他就是要用血腥高壓的一麵先進行震懾,並拉近與錫蘭百姓的關係。
果然,百姓歡欣鼓舞。任何一個國家受苦受難的百姓永遠是大多數,而對他們進行盤剝奴役的最高統治者就是國王。
國王和大臣與普通百姓永遠都是敵對狀態,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所以趙桓處死國王和大臣不僅沒有激化矛盾,反而緩和了大宋與錫蘭百姓之間的關係。
趙桓下旨將錫蘭國改為大宋的錫蘭都護府,任命蘇拉納為第一任總督,封為皇家子爵。
雖然錫蘭國百姓對國王的死歡呼雀躍,但錫蘭國的百姓對大宋軍隊的到來卻依舊充滿了敵意。
加上語言上的不通,生活習慣上的不一樣,使得大宋的將士即便想與當地百姓拉近關係也很困難,也就無法像在大和、高麗等地那樣,能迅速的打開局麵,獲得百姓的擁戴,畢竟這兩個地方深受華夏文化的影響。
不過好在錫蘭國崇尚佛教,與人為善,不願與人爭鬥,因此暴力反抗的情況倒比較少見,可大宋遇到了很多不合作的冷暴力。
蘇拉納被任命為錫蘭國的總督,他進行的第一步就是撤職換一批官員,搭建起親密於他的官員班子。
原來的王國的高級官員之前已經被皇帝趙桓下令全部砍頭了,所以需要重新物色新的朝廷大員,才能夠推行各地的行政管理。
但僅僅是這一步,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因為很少有人願意在大宋領導下當官。
蘇拉納費了半天勁,也隻找到了少量的官員願意接受大宋的統治的。
這主要是因為錫蘭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平原,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適合水稻的種植,是水稻的重要產地。
而人口又不算太多,所以他們的水稻的產量足以養活所有的人,又崇尚佛教,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這裡高度發達,家家都有餘糧,生活過得算是富足。
由此一來,他們能過好自己的日子,就不願意去伺候大宋。
蘇拉納局麵打不開,很是焦急,這跟他之前設想的完全不一樣,於是隻能去找皇帝趙桓,將這件事情稟報了。
這倒是超出了趙桓的預料,他微忖後問:“你現在主要問題是什麼?”
“回稟陛下,當地官員和百姓都在搞什麼非暴力不合作,就像當初他們對付朱羅王朝那樣。各衙門的官員都不作為,消極怠工,很多甚至都不來上衙。
臣與一些僧侶進行了交談,他們表麵上客客氣氣的,但是卻說他們是方外之人,不理凡塵俗事,所以沒辦法幫我們去勸說百姓和各地官府配合大宋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