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這個協議還沒有對外公開,但趙桓清楚的知道這是遲早的事,他當然不會等到協議公開的時候再來準備,那就晚了,要未雨綢繆。
而經過這幾年的新兵訓練營擴建計劃,以及軍事指揮學校的培養,一批接著一批的新兵擴充到了軍隊之中。
這時候的趙桓不差錢,有的是錢養兵。
現在是靖康七年,趙桓的新兵訓練營擴充的兵力使得五個戰區每個戰區的平均兵力達到二十萬,也就是說五個戰區,總兵力已經達到了一百萬。
當然,這個兵力比起仁宗朝時候的宋軍總兵力還是不如的,那時候總兵力達到了恐怖的一百五十萬。
但那時候的總兵力其實就是個數字,真正能打的沒有多少,都是光吃糧不敢打仗的廢物兵。
而現在的百萬大軍那可真的上陣能殺敵的,當然趙桓英雄母親計劃培養出來的數目更為龐大的職業軍人還正在成長之中,至少還需要差不多十五年。
等這支職業軍人成長起來,就是大宋朝征戰世界的開始。
這百萬大軍並不包括皇家海軍和皇家海軍陸戰隊,因為這兩支軍隊是從皇家支出的,不占朝廷編製。
儘管大宋的五個戰區的軍隊基本上花也是皇帝趙桓腰包裡掏出來的錢,但是他的編製、歸屬和稱謂都是朝廷的,所以朝野上下也都理解為皇帝掏腰包幫朝廷養兵。
而皇家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就不一樣了,它完全是皇帝自己的私人衛隊,他的軍隊所有開銷也都是皇家開支,這支軍隊從組建到作戰全部都由皇帝自行決定。
所以兵力統計上也是單獨進行,到現在皇家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加起來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三十五萬,其中有十多萬兵力是放在了幾個金礦,以及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正在開鑿的地方去了。
還有遠洋貿易護航等任務,他手裡可以調用的皇家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大概有二十萬。
也就是說,到目前,趙桓能動用總兵力達到了一百二十萬,其中有一百萬是朝廷的正規軍,而二十萬是他趙桓私養的皇家海軍和海軍陸戰隊。
接到宇文虛中的密報,知道大和國徹底倒向了金國之後,趙桓決定調整策略,他不再搞溫水煮青蛙了,既然大和國站在了敵人一方,那就要他給他來一記狠的。
饑荒已經讓整個大和經濟崩潰,軍隊戰鬥力渙散,封建割據勢力之間征戰不斷,國家大亂已經開始。
偏偏這時候大和國作妖,居然扣留了大宋的使臣黃參將。這成了大宋出兵的導火索。
趁著大和國饑荒內亂,這時候不出兵,更待何時?
於是他在崇政殿召開了殿前軍事會議,商議出兵大和。
這次會議五大戰區大帥和副帥,以及皇家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統帥、樞密使的正副職和正副宰相都參會。
趙桓踱步進入崇政殿,招手讓眾人坐下,掃了一圈之後,趙桓說道:“朕要出兵攻打大和,這仗該怎麼打?朕想聽聽諸位愛卿的意見。”
如果趙桓隻說要打仗,並開始部署作戰計劃,那所有官員都不能夠提出任何異議,隻要嚴格執行就行了,因為所有軍事行動,皇帝不需要征求大家的意見,他要乾綱獨斷。
可是現在皇帝在還提出了想聽大家的意見,那便可以暢所欲言了。
於是按照職務高低先後發表自己的意見。
他們都知道皇帝趙桓不想聽廢話,人又比較多,所以每個人的發言以一盞茶為限,這是慣例。
所有官員都發表意見之後,觀點分為三種,因為前提已經定了,要出兵打大和,隻是對怎麼打征求意見,所以都是立足於怎麼打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