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四倍的錢(1 / 2)

古代陸路運輸成本高昂,陸路運輸隻適用於短途。

隻要有河流的地方,長途運輸通常都是水運。

可是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通航,大部分的運輸還得靠陸地。

道路修建也是趙桓來把錢直接交到百姓手中的機會,戶部當然沒想到皇帝會有這樣心思,所以沒算勞動力支出的費用,道路修建的預算明顯偏少。

梅執禮接著陳述道:“還有一項就是官營手工業,皇城文思院大量的作坊每年都是有固定投入的。這一筆開支是一百五十萬貫。”

宋朝的文思院是皇家製造總局。專門負責製造非常精美絕倫的裝飾品和各種新奇玩意兒給皇室使用。

文思院有東西兩坊,高度細化的分工,門類繁多,工匠多達上萬人。

梅執禮接著說道:

“第七項開支是科舉考試和各級衙門的官學支出。科舉考試三年一次,費用倒不算大,主要花在各州縣的官學以及太學。”

宋朝非常注重教育,尤其是掃盲等基礎教育。

從縣州一直到中央都設的有書院,還有大量的民間私學,朝廷的最高學府太學,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係統。

在建康年間,太學的學生已經多達三千八百人,下設武學、力學、商學、數學、醫學等十多類專門學校。

宋朝印刷術的普及和紙張製造的進步,使得書本的成本大幅降低,圖書印刷數量遠超前朝。《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識字本早就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還有一些比較發達的州縣,官學和私學聯合利用,農閒時節進行掃盲教育,辦了大量的學堂,冬季農閒教導農家子弟識字。

不過趙桓覺得還不夠,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後勁,一個國家能否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如何,國民的素質越高,國家發展的後勁就越大。

經過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才能夠發揮更大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方方麵麵推動整個國家的繁榮富強。

教育是一個基礎性、持續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

不過這一次戶部預算投入到教育這一塊的經費卻不太多。

大宋朝全國二十四路,目前在讀的太學及州縣官學的學生總共有十六萬七千人。

收取的學費有三十萬貫,學校還有田產,每年產出來的糧食供學校學生使用。

全國教育支出隻有二十六萬貫,也就是說,宋朝辦教育是稍稍盈利的。

在科舉方麵,宋朝同樣不吝惜錢財,凡是通過了鄉試,可以進京城參加謝試和殿試的考生,隻要沒有路費,就由朝廷支付,這種製度也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軍事教育方麵宋朝其實做的非常好。

早在仁宗朝時期就開設了武學,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到宋欽宗建康年間時,從中央到地方各州縣都普遍設立了武學。

不僅教騎射,而且還要學兵法。

武學的學堂分上舍、內舍和外舍三等,每年春秋要進行考核,以便評定學生等級。

除了軍事理論之外,甚至還要教授氣象、地理、策略等其他相應的學科知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