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授看著興奮的向江海,“向站長,我也正有此意,就是不知道咱們其他的養殖戶,肯不肯配合?”
潘教授所說,正是向江海的擔心。
看到檢驗報告,聽潘教授介紹了技術的概況,向江海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帶動廣義村、城關鎮甚至整個正陽縣畜禽養殖產業大發展的一個有利契機。
隻要這項技術推廣開來,城關鎮的養殖業,就可以形成獨特的產品競爭力,關鍵是可以藉此提高產品的溢價。
這對於帶動整個城關鎮的養殖戶增收,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有著強烈的示範意義。
但同時,了解整個城關鎮的農民現狀,尤其是廣義村貧困農戶想法的向江海更是知道,這項工作又是多麼的艱巨。
按理說,對農民來說,這是天大的好事。新技術能為他們帶來增收增效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可現實是,在向江海之前,不知有多少鄉鎮乾部,也不知有多少無良的合作企業,打著類似的旗號,讓這些善良的農民吃過不少虧,上過不少當。
到向江海接手這項工作時,農戶們隻要一聽是鎮裡安排的什麼新技術,或者是上麵要求種什麼、養什麼,一律不加思索地無條件排斥。
並有這樣一句話等著前來做工作的乾部們:“鎮上讓我們種什麼養什麼可以,到時候你們鎮上把東西都收了就行。”
言外之意:誰下的指令,誰負責收貨給錢,否則,不伺候你們這壺。
就拿潘教授的技術試驗來說,這個參與試驗的養殖戶,還是向江海靠私人交情,好說歹說才同意的。
而且要求向江海以農經站的名義立下字據,所有的成本都由站裡承擔,如果有損失也由站裡負責賠償。
這些要求都滿足後,才不情不願地讓賀曉雅帶著潘教授的團隊進駐試驗。
潘教授團隊在這裡的一個多月,已經領教了周圍農戶的白眼。
更有一些人經常過來,說些‘知識分子隻會種高粱米’之類的風涼話。
潘教授他們是搞科研的,對說服農戶的工作自然不在行,也沒興趣。
此刻,拋出這一實際問題,也的確很現實,很尖銳。
賀曉雅深知這一切,而且,她比潘教授更了解向江海麵臨的難題。
除了剛才所說,還要麵對一個更棘手的障礙,那就是合作社的韓社長。
這個韓社長對鄉鎮乾部的抵觸,似乎是骨子裡的,要想做通他的工作很難。
她仰起頭,不無擔心地看著向江海棱角分明的眉眼:“是啊,向站長,潘教授和我們都擔心這一點呢。”
向江海想也沒想,對她把手一揮道,“困難肯定是有,但比起潘教授在技術上的努力都算不得什麼。”
又轉向潘教授道:“實不相瞞,對農戶的工作,我們鎮上的欠賬太多,這個廣義村的基礎確實薄弱了些。”
“不過,請您放心,給我幾天時間,我來做通養殖戶的工作,一定要把這項技術,在全鎮推廣。”
潘教授頷首,“向站長是乾實事的,這一個月來我們都看到了。農戶的工作那就交給你來做,技術上我們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