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 保護費(1 / 2)

北華縣這個地方,其實就是最普通的北方小縣城。</p>

隻不過因為之前遼東省的發展確實在整個東北來說,都是相對靠前一些的緣故,在北華縣有不少的國營企業。</p>

雖然規模不大,但總體來說還是很不錯的。</p>

正因為如此,計劃經濟時代的北華縣,其實還是很繁榮的。</p>

這一點,跟當初的富民縣差不多。</p>

畢竟背靠各種廠礦,工人們的工資還是很不錯的。</p>

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當市場經濟大潮來臨的時候,這些沒有競爭力的小工廠紛紛倒閉不說,工人們也紛紛下崗,沒有了之前的風光。</p>

這種情況下,整個縣城肉眼可見的開始衰敗了。</p>

其實不僅僅是北華縣,整個東北地區都麵臨著同樣的問題。</p>

這不是開玩笑。</p>

現在還好一點,按照沈青雲的記憶,從今年開始,東北的人口將會開啟負增長的狀況,並且愈演愈烈。</p>

不但如此,投資不過山海關,到後世幾乎已經是人儘皆知。</p>

說起來,東北地區的經濟衰落,其實也有著曆史的必然性。</p>

在計劃經濟時代,東北號稱共和國長子,按照計劃經濟模式,打造了一個非常完善的發展體係,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計劃經濟開始大規模改製。</p>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內經濟發展開啟革新,市場因素融入單一的計劃體製。</p>

在此轉型之下,東北因長期產業結構單一,在市場化競爭中優勢不再。</p>

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國家整體經濟效益麵臨挑戰。</p>

特彆是在計劃體製下,國家統籌安排生產任務,地方具體執行,這種模式可能導致競爭力不足的情況出現。</p>

當市場主宰了產業,一切都由市場的需求來決定。</p>

東北卻還沉溺在過去的任務分配模式中,故而在市場化的競爭環境裡顯得無所適從。</p>

九十年代至世紀初,東北針對這種局麵,進行了多輪國企改革,但是這場變革並沒有讓情況變好,反倒讓經濟變得更糟。</p>

並且在改製的那段時間裡,整個東北地區起碼有八百萬工人下崗失業。</p>

如此劇烈的變動,彆說是個人在思想觀念上難以接受,整體經濟也同樣無法適應。</p>

於是,東北經濟便逐漸陷入頹勢。</p>

在沈青雲看來,計劃體製向市場轉變的過程中出了問題,這是導致東北經濟難以扭轉的關鍵因素。</p>

而去,沈青雲覺得,這種問題不僅體現經濟層麵,更深深紮根在人們的思維習慣裡。</p>

一個地區采用的發展模式決定這個地區的經濟形式。這一模式不光對經濟有影響,也會左右當地人的思維觀念哦。</p>

在計劃體製時代,東北的個體宛如機器上的零部件,與其說他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不如說更像是被龐大機器吸納的微小個體。</p>

在過去的發展模式中,人們通常無需考慮效益,畢業後隻需聽從分配,完成任務即可,這就是俗稱的“吃大鍋飯”。</p>

對個人而言,在工廠裡吃大鍋飯,意味著不需要操心自己的工作表現,也無需擔憂被解雇。</p>

由於沒有外界競爭的壓力,員工在工作中會逐漸變得不思進取,反正無論做得多少、好壞,大家的工資都一樣。</p>

尤其對於一些企業的領導者而言,其突出表現就是用行政管理思維全然替代了市場競爭思維。</p>

由於不受市場因素影響,廠長或企業老總無需操心產品銷量,隻要按計劃任務完成生產即可。</p>

所以在這種體製下,廠長就會成為一名行政官員,管理方式也會逐漸陷入官僚主義的泥潭。</p>

想想看,在計劃體製的大家庭中,大家一起吃著大鍋飯,彌漫著濃厚的官僚主義氣息,整體環境相差無幾,內在的短板自然也就不易暴露出來。</p>

可一旦市場元素被引入後,如果仍沿用過去的思維來發展經濟,那麼勢必會引發嚴重的排異反應。</p>

所謂投資不過山海關,說白了就是東北的營商環境差,投資者都不願意去。</p>

而在沈青雲的眼裡,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人還是老一套的計劃體製和國企思維,具體表現就是官僚主義甚至腐敗。</p>

體現在經濟發展方麵,就是毫無上進心。</p>

整體經營如老牛破車,企業連年虧損,債台高築,產出無力,盈利更談不上。</p>

當虧損成為常態之後,整體經濟根本就不可能發展。</p>

更為重要的是,思維觀念仍在原地踏步,產業結構也因此常年畸形發展。</p>

而這種狀況長此以往,就是北華縣如今的狀況。</p>

……………………</p>

“老板,我怎麼感覺,這裡比老家那邊發展的還差呢。”</p>

走在北華縣的大街上,柳強東小心翼翼的對沈青雲說道。</p>

“是啊。”</p>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