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光明背後的陰暗(2 / 2)

華娛之白金年代 蝸橙 6422 字 2024-03-26

老板娘愣了一下,趕緊說:“哎喲!你們吃你們吃,我還有事,不打擾了。”這才轉身離去。

老板娘在的時候,楊樰還要替林曉光顧及一下形象,老板娘這一走,楊樰早已壓抑不住的饞蟲在門合上的一刹那奔湧出來,她舒坦地開始享用晚餐。

林曉光看楊樰舉著小漏勺,一會兒撈起腦花看看,一會兒舉著腦花再看看,心急吃不到嘴的樣子,笑著說:“你不會把腦花放進去燙?這要煮很久的,一定要煮透,不然搞不好有寄生蟲什麼的,很不安全。奇怪,你一個女孩子,還是女明星呢,怎麼會喜歡吃這麼野蠻的東西。”

楊樰嗔怒地白了他一眼說:“老土,就你文明,這多好吃啊!像豆腐一樣的綿滑。”

林曉光又好氣又好笑地道:“你到底想吃什麼?你要喜歡吃豆腐,就索性燙豆腐啊!”

楊樰的表情很輕蔑:“像你這種單向思維的人,是體會不到這種複雜快樂的。我問你,你為什麼抽煙?你究竟是喜歡煙頭飄出的煙,還是喜歡裡頭的尼古丁?”

林曉光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反正抽煙這個嗜好對他而言,喜怒哀樂的時候,都可以往嘴裡叼上一根,簡直瀟灑至極。

“你明知道尼古丁有害,為什麼還抽呢?如果僅僅是喜歡煙,那你拿根棍兒在火上烤烤,不也出煙嗎?你享受的既是煙的漂浮,又是尼古丁的癮。這就是我的腦花。既要有豆腐的味道,又要有肉香。兩者缺一不可。至於絛蟲,可以忽略不計。”

林曉光和楊樰邊吃邊聊,包廂裡的氣氛倒也溫馨愜意,這期間,王晶花還托楊樰帶話給林曉光,說的自然是關於簽約的事宜。

本來這事兒也沒什麼,畢竟林曉光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跟著“花姐”王晶花乾,可今時已然不同往日了,當他此前從楊樰口中得知,王晶花打算離開華宜自立門戶之後,他就不再把希望寄托在王晶花身上了。

林曉光很清楚,無論華宜兄弟有沒有王晶花,華宜在未來的十年,甚至是二十年,都是頂級影視集團的存在,特彆是在做電影這一塊,那是相當的輝煌火爆。

更何況,就目前來說,加入華宜,對於林曉光而言,就算不是最好,也是最佳的選擇之一。

所以,林曉光隻能拒絕王晶花和楊樰的好意。

這樣一來,楊樰就有點不開心了,她想要的並不是現在這樣的生活,她在華誼的這幾年過得並不愉快,一年到頭下來,除了拍戲還是拍戲,她早就厭倦了這樣沒日沒夜的生活,也越來越渴望相對安穩和悠閒的日子。

她希望林曉光可以和自己一樣,跟著王晶花,既能安安心心的拍戲,又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去享受平凡歲月的點滴。

“你晚上有空嗎?咱倆去看電影吧。”

楊樰不說話,顯然是因為簽約的問題,和林曉光產生了分歧。

“不要說不。”林曉光有點命令的味道。

“不。”楊樰賭氣說。

林曉光一臉無奈。

緩了緩,楊樰意識到自己的任性,轉換了個低聲細語的口吻:“曉光,你就聽我一句勸,跟著花姐準沒錯,華宜不是那麼好待的,你看我一年到頭,有幾天得閒的日子?”

“好,你讓我考慮考慮,我決定好了,會提前告訴你。”林曉光耐著性子,敷衍了一句。

“真的?”

“真的。”

“沒騙我?”

“你總得給我時間考慮不是?”

見林曉光稍稍有鬆口的跡象,楊樰又恢複了笑容:“那行,咱倆吃完就去看電影。”

“想看什麼電影?”

“今年的賀歲檔有哪幾部電影?”

“、……還有什麼來著,一時半會兒忘了,著什麼急啊,去了電影院再說。”

“行,那咱們走吧。”

話說,提到賀歲片,很多人都會自然而言地想起馮小崗,這位被內地媒體號稱“賀歲片之父”的男人。

然而,賀歲檔的前身是賀歲片,最早的賀歲片其實是出現在香港。

從上世紀0年代開始,每個歲末年初,香江群星總會湊在一起,拍幾部不太在意片酬的電影,把熱熱鬨鬨、辭舊迎新的氛圍通過大銀幕傳遞給觀眾。

至於內地的賀歲檔,很多人都會想起馮小崗和葛憂,從997年的開始,倆人攜手將賀歲片的概念深深植入人心,並在相當程度上帶動了整個中國電影市場賀歲檔的興起。

但實際上,內地首次提出賀歲片這個概念的人,並不是馮小崗,而是陳佩斯。

是的,就是那個曾經在春晚舞台上家喻戶曉的“陳小二”。

作為中國電影市場化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陳佩斯在995年的策劃書上,就打出了“中國第一部賀歲片”的旗號,比早了三年。

當然了,不管怎樣,從開始,“馮氏喜劇”就引領了中國電影人爭相競逐賀歲檔的熱潮。

隨著賀歲檔的蛋糕越做越大,誰都想分一杯羹,於是賀歲檔也和中國電影市場一樣變得魚目混雜。

毫無疑問,2004年的賀歲檔,馮氏賀歲片在觀眾中投下了一顆手雷,全國票房突破5000萬元,成為2004年賀歲檔電影票房第一位的影片的同時,也讓一個叫崔泳源的主持人因為這部影片,陷入了漫無邊際的質疑,和充滿譏諷的輿論漩渦之中。

可惜,沒有人在意真相如何,還是比下了劉德華、梁朝偉的,另外,、、、等影片,因檔期擁擠,都是來去匆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