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夫複何求(1 / 2)

雛鷹的榮耀 匂宮出夢 8193 字 2個月前

第1115章159,夫複何求

正當奧地利宮廷當中正在悄悄圍繞著蘇菲的複起做出種種準備之時,遠在巴黎的艾格隆,也在悄然執行著他自己的計劃。

在拿破侖皇帝盛大的葬禮結束之後,他在巴黎又呆了幾天,和各界代表們一起追思先皇,而後才返回到了楓丹白露宮。

不久之後,他的堂兄查理親王,也悄然來到了楓丹白露覲見。

一看到自己這位精明強乾的堂兄,艾格隆的臉上就露出了親切的笑容,他走到了對方的麵前,然後輕輕地拍了拍對方的肩膀。

“我的堂兄,謝謝你,你為我們的家族彌合了最深的傷口。”

正是查理親王,在不久之前從艾格隆這裡領命,作為皇室的代表,乘坐法國海軍的戰艦,跟隨英國人的戰艦一起,前往了聖赫勒拿島迎回了皇帝的遺骨。

不光艾格隆對他此行圓滿完成任務讚不絕口,就連外界也對親王這一行讚譽有加。

在艾格隆返國搶班奪權的同時,查理親王也第一時間追隨著他的腳步踏上了法國的土地,然後利用親王的身份,到處參加公眾活動,努力為自己打造“賢王”的社會形象。

他也確實非常善於結交社會關係,待人親切和氣、落落大方,又不失親王應有的尊嚴,上至貴族***、下至貧民百姓,他都可以相處得非常融洽,所以也很輕易地就贏得了許多人的好感。

在“迎回皇帝遺骨”的任務圓滿完成當中,在公眾的輿論當中,他儼然已經成為了艾格隆同輩的“宗室”當中,公認的最有能力的親王,甚至有人宣稱,他比塔列朗親王的內閣當中絕大多數大臣都有能耐——當然這種輿論,肯定也有他自己暗中推波助瀾的成分。

對於自己堂兄的表現,艾格隆一點都不驚訝。

因為曆史已經證明了,他的這位堂兄確實就是一個才能卓著的國家***,他1870年的悲慘謝幕,並不能掩蓋他在克裡米亞戰爭、法奧戰爭當中先後擊垮俄奧兩大列強的光輝勝利、也不能掩蓋在他統治時期內法蘭西第二帝國工業化蓬勃發展的建設成就。

對於這樣一個人來說,“養望”或者說拉幫結派就是基本功而已,他不這麼做反而倒是奇怪了。

正因為熟知他的“厲害”,所以艾格隆一直以來都對這位堂兄既欣賞又有點忌憚。

一直以來,他也不願意讓堂兄參與到自己的核心事務當中,有意無意地疏遠了他。

親王當然也感受到了這種排斥感,但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想方設法拉近兩個人的關係,不光和艾格隆的身邊人拉好關係,甚至還通過他的母親間接向艾格隆求情,想要為家族出更多力。

恰巧在現在,隨著統治日益穩固,艾格隆也漸漸地準備改變對這位堂兄、以及其他宗親的態度了。…。。

艾格隆知道,眼下自己如此年輕,兒子也非常年幼,皇室嫡脈可謂人丁薄弱,如果自己這時候再排斥家族旁支,那豈不是真的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雖然堂兄弟們個個野心勃勃,不是省油的燈,但至少眼下,大家利益一致,也不怕他們不賣力。他總是需要家族成員來幫助他控製帝國的。

所以,經過一番審慎的思考之後,艾格隆開始轉變策略,開始“有條件地”使用宗親,而作為堂兄弟們當中公認能力最強、也最得外界讚譽的查理親王,就成為了第一個。

而對於怎樣使用他,艾格隆也已經胸有成竹了。

在堂兄弟們之間親切而短暫的寒暄之後,艾格隆很快就進入了正題。

“我的堂兄,你寫的報告我看了,我不得不說,我很滿意你的看法。看來,你確實用心了……”

“真的嗎?”麵()

對艾格隆突如其來的誇獎,查理親王又驚又喜,“陛下,能夠讓您滿意那太好了!”

在前去迎奉先皇遺骨的同時,艾格隆也給堂兄下了另外一個任務,那就是在此行當中儘力和英國人接觸,秘密觀察他們的海軍、以及沿途的海軍基地,從中汲取法國海軍可以學習改進的經驗。

而親王確實認真地履行了這項任務,他借助自己的親王身份,結交英國戰艦上的海軍軍官們,和他們一起開懷暢飲、談笑風生,還好幾次參觀了英國人的戰艦。

而英國也並沒有對他保密,任由他參觀——反正在英國人看來,這根本無關緊要,不列顛的海上霸權是無可撼動的。

回國之後,在參與葬禮活動的同時,親王也將自己精心寫下的日記和報告整理壓縮成了幾分備忘錄,呈遞給了艾格隆。

艾格隆仔細了對方的報告之後,才將堂兄特意叫到了自己的麵前。

“在你的備忘錄裡麵,除了那些沿途觀察的細節之外,我對你建設未來海軍的構想非常感興趣,我的堂兄,你是否真的認為,我們可以在短期內發展出比英國人更好的艦隊?這聽上去好像想得有點過於美好了。”

“陛下,如果是在原本的條件下,那麼這肯定是無聊的妄想,我們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內創建出比英國人更強大的艦隊,但是在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情況卻大為不同了。”得到了艾格隆的誇讚,親王簡直受寵若驚,他不想浪費這次好運,所以就抓緊機會,在艾格隆麵前侃侃而談。“隻要我們投入資源,並且交給有能力的人認真管理,我認為我們絕對有和英國人並駕齊驅的機會——”

自從近代以來,隨著英國在對外一次次的勝利,西班牙、荷蘭和法國艦隊的次第毀滅,“不列顛統治海洋”不光是一句歌詞,也成為了一個不可撼動的客觀事實。

到了1830年這個時間點上,英國的海軍優勢幾乎達到了無可撼動的地步。…。。

這不僅僅是他們擁有艦隊的“存量”優勢,同時他們也擁有著造艦的“潛力”和“增量”的絕對優勢。

大型戰艦需要極為優質的木材,尤其是100年樹齡以上的橡木,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就是用幾千棵樹齡100年至120年的橡樹製造的,這些橡樹在采伐以後必須在乾燥通風的環境下放置十幾年,才能被用於建造軍艦。

所以說,在那時候“百年海軍”真的不是一個誇張的形容。

在近代互相的廝殺當中,各國都瘋狂擴充自己的海軍,歐洲造艦技術也在突飛猛進,然而,也正是因為幾百年的互相爭霸,歐洲各國發現自己最優質的橡木樹林都已經被砍光了,想要重新種植卻要等上百年成材。

而英國人卻依靠著自己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在加拿大卻擁有著龐大的橡樹林作為儲備,也就是說,它的造艦潛力遠遠高於其他所有歐洲強國。

這種絕望的差距,是數學和客觀規律所決定,看似根本無法逾越。

拿破侖時代的法國海軍,就麵對著這樣絕望的差距。

一方麵,因為大革命的衝擊,法國海軍內部的貴族軍官大量逃亡或者被驅逐,海軍原本的戰鬥力就大為下滑;一方麵,各處殖民地的喪失以及國內的混亂,讓海軍也得不到足夠好的材料供應,倉促之間建造的戰艦甚至有些是臨時建造的,作戰性能自然大打折扣。

種種劣勢疊加在了一起,最終,法國海軍隻能迎來特拉法爾加的史詩級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