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終點(1 / 2)

雛鷹的榮耀 匂宮出夢 7008 字 2個月前

隨著拿破侖皇帝的靈柩進入巴黎,那些精心準備的、圍繞著他的悼念活動也隨之進入到了高潮。

在靈柩前往榮軍院的路線上,數不清的人擠在一起,男女老幼都在人群極小的縫隙當中翹首以盼。不過,雖然人群互相擁擠,但是卻極少有推搡和糾紛發生,一方麵這是因為密集的警察和軍人到處在站崗維持秩序,但另一方麵,這也是因為那種莊嚴肅穆而又哀痛惋惜的情緒主宰了人群,讓人們沒有興趣再互相爭鬥和爭吵。

騎在戰馬的艾格隆,在身邊陸軍大臣蘇爾特元帥的陪伴下,尾隨在裝載靈柩緩緩前行的炮車之後,親眼見證著自己一手打造的盛大儀式。

效果是絕佳的,而且恐怕也是空前絕後的

他深信,未來的帝國皇帝們(包括他自己的)的葬禮,也不可能再比這一次更加隆重了。

不僅僅是因為預算所限,不能這樣搞排場,更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哪個後輩能夠再如同他們的先祖一樣,以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以自己讓人永世難忘的赫赫功業,得到民眾如此自發的哀痛和共鳴。

他的失敗恰恰成就了他的偉大,讓人忘記了他在皇位上的窮兵黷武、忘記了他竭儘全力征兵的暴政,忘記了他幾乎無孔不入的獨裁鐵腕,讓人們隻為皇帝的隕落感到惋惜和同情。

就在萬眾的矚目下,隆隆的炮車帶著靈柩來到了戰神廣場。

這個廣場並不大,但是它早已經永載史冊,因為大革命就是在這裡發生急劇轉折的——1791年7月17日,當時激進的革命民眾聚集此地,要求審判國王、廢除君主製、建立共和國。當時擔任國民自衛軍司令的拉法耶特侯爵率領國民自衛軍驅趕集會群眾,並下令向拒絕離開的群眾開槍,逮捕“混在暴民中的刺客”。群眾驚慌逃散,有50個平民被打死,史稱戰神廣場屠殺事件。

這個行動,徹底激化了革命派內部立憲派和共和派之間的矛盾,讓拉法耶特名聲掃地,也讓國王陷入到了更加岌岌可危的境地,從那時候開始,國王的廢黜、斷頭台的魔影似乎就成為了必然。

而今天,這個廣場已經裝飾一新,到處都裝扮著黑紗,再也看不到當年的肅殺。

更讓人唏噓的是,當年的主角——拉法耶特侯爵,此時正以國民議會議員的身份,和其他議員同僚們一起,一起迎接皇帝的到來。

從那一起屠殺事件算起,時光已經過去了40年,當年那個英姿勃發的青年侯爵和革命領袖,如今已經垂垂老矣,兩鬢斑白。

和身體一起老去的,是他曾經的理想主義——在親眼見證了那些摧毀了王國和舊製度的腥風血雨之後,他已經再也無法認同自己曾經擁護的理想主義了,他不再激進,也不再鼓吹劇烈的變革,轉而支持秩序和溫和的君主立憲製民主。…。。

拿破侖皇帝對他確實有恩,因為在1792年,為了躲避越來越危險的政治環境,免於成為革命的犧牲品,當時擔任前線將領的他,選擇拋下軍隊帶著幾個親信一起逃離,前往美國,然而在中途他被奧地利軍隊俘虜,從此淪為階下囚,直到1797年之後,因為拿破侖在意大利擊敗了奧地利人,所以才在戰後條約當中讓奧地利人將他釋放。

獲釋之後他在漢堡、荷蘭等地逗留了一段時間,於1799年霧月政變之後才回到法國。拿破侖給他退休將軍的年金,使他得以經營家族原本的產業,平靜地度過了拿破侖皇帝十幾年的統治時期,並未再涉足政治。

再後來,到了1815年拿破侖皇帝重新複辟,他選擇參加了國民議會成為副議長,然而滑鐵盧戰敗之後,他看到形勢已經對法國極度不利,卻又支持廢黜掉拿破侖的皇位,讓法國不再接受波拿巴家族的統治。

正因為他這一年的所作所為,他成了拿破侖皇帝在荒島上到死都念叨的四大叛徒之一。

“在法蘭西仍物力豐盈的時候,遭到了兩次不幸的入侵,其後果應歸咎於馬爾蒙,奧熱羅,塔列朗和拉法耶特的背叛。我寬恕他們——願法蘭西的後代也如此。”

可是對艾格隆來說,年邁的拉法耶特侯爵卻並不那麼刺眼。

雖然拉法耶特侯爵在之前和奧爾良家族合作,試圖推翻波旁王家之後擁立奧爾良家族登上王位,但是那畢竟是“群雄逐鹿”,各有各的立場,並不算什麼罪行。

而且,在艾格隆重返巴黎之後,當時擔任巴黎國民自衛軍的拉法耶特“識大體”,在和艾格隆短暫談判之後,主動選擇放棄抵抗,讓艾格隆得以兵不血刃地奪回了首都,對艾格隆來說,他也算是立了一功,至少得到了不被清算的資格。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解除職務之後,雖然計劃失敗,但拉法耶特的政治欲望並沒有完全消失,他回到家鄉參加了艾格隆組織的議會選舉,並且以自己的威望當選了議員。

當時操盤選舉的諾瓦蒂埃侯爵,暗地裡問過艾格隆,讓不讓這位侯爵當選。

艾格隆直接就回複說不必針對他耍什麼手段,畢竟他已經生不出什麼事了,而且他的政治立場傾向於君主派,又和波旁王家勢不兩立,所以就算和波拿巴家族有恩怨,他一定也能夠接受波拿巴家族的皇朝。

果然正如他所預料的那樣,拉法耶特侯爵在成為議員之後,並沒有加入到任何黨派當中,隻是以一個獨立的、溫和反對派的身份參與到議會事務當中,在議會發言當中,他對帝國政府確實有過不少批評之詞,但主要是集中在政府“手段粗暴、壓製輿論”等等不痛不癢的地方,對艾格隆和帝國政府主要的施政反而不做過多評價——可想而知,經過了幾十年的沉浮之後,已經老去的拉法耶特,確實也不想再折騰了。…。。

對於這種隻是在嘴上抱怨幾句的無害反對派,艾格隆是非常能容忍的,正好可以顯示自己的寬大為懷。於是兩個人之間相安無事,甚至偶爾在公眾場合見麵的時候,艾格隆還會向這位“活化石”問候幾聲。

而和拉法耶特侯爵等人站在一起的是政府成員,為首的自然就是帝國首相塔列朗親王。

這位更是重量級人物,雖然他曾經也是拿破侖皇帝的重臣,雖然他靠著皇帝才得到了親王的封爵,但是在皇帝執政後期兩個人已經完全鬨翻,他幾乎是被轟著從外交大臣的位置上趕下了台。

而塔列朗親王自然也不含糊,從被趕下台之後,他就積極參加法國國內和國外反對拿破侖的陰謀,泄露各種情報,甚至在1814年攛掇拿破侖的將帥們一起抗命,逼迫拿破侖皇帝退位。

如果有個“拿破侖最討厭的人排行榜”的話,塔列朗親王絕對可以穩站前三之一,甚至有機會問鼎榜一。

然而,曆史慣常會開玩笑,因為波旁王家也特彆恨塔列朗,所以把他冷落在了一邊,為了奪回權勢,塔列朗又和波拿巴家族暗中勾結在了一起,並且以自己多年多次豐富的政變經驗、以及積累的政治威望和人脈,幫助艾格隆奪回了皇位,他自己也在事後的酬功當中成為了帝國的首相,並且成為了艾格隆執政前期不可或缺的元老重臣。

皇帝失去了一切最終客死孤島,親王卻笑到了最後,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還能觸摸權柄。

他甚至還是葬禮上的貴賓和主持者之一。

任何一個熟知當年內情的人,恐怕都會覺得此情此景有些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