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權宜之計(1 / 2)

雛鷹的榮耀 匂宮出夢 6427 字 2個月前

在修女們的攛掇之下,艾格妮絲也放下了剛才的不快,跟著她們一起進入了葡萄園當中,摘取已經成熟的葡萄,以及那些盛開的鮮花。

平心而論,雖然她確實非常敬佩艾格隆的才能,但她並沒有那麼狂熱地崇拜艾格隆,兩個人朝夕相處了那麼久,她當然也能夠看得出來他身上的一些缺點;剛才之所以在眾人麵前那樣吹捧艾格隆,隻是氣不過他被彆人輕視而已。

但話既然已經說出口來了,她也不能改口,隻能擺出最嚴肅的態度繼續維護羅馬王的尊嚴。

修女們看得出來艾格妮絲的態度,而且她們對艾格妮絲的“身份”也有些羞於啟齒,不敢再繼續追問其中的細節,所以大家都明智地轉開了話題,隻是聊一些日常瑣事,一邊聊天一邊為羅馬王陛下編織花環,作為敬獻給他的禮物。

爭吵已經被遺忘,艾格妮絲漸漸地沉浸在了葡萄園內的鳥語花香當中,享受著輕鬆愜意的平靜時光——幾十年前的腥風血雨終究還是成為了遙遠的往事,成為了年輕一代人口中的談資,這片土地下麵深埋著的犧牲者們,應該也會欣慰地看到這一幕吧。

不過,和輕鬆愜意的艾格妮絲不同,艾格隆這邊倒是要凝重許多。

剛剛來到修道院之後,他並沒有忙著休息,而是立刻投身到了他的事務當中。

在他來到拉瓦勒之前,負責保衛工作的皮埃爾·普瓦圖將軍,已經將本城內聚居的所有名流貴族人士都召集到了這座修道院當中,一起來迎接羅馬王的到來。

當艾格隆走入修士們平常布道和禱告的大廳時,這裡黑壓壓地已經擠滿了人。

艾格隆馬上就看到,在大廳之內,有一群人穿著老式的服裝,頭上還戴著大革命時代之前流行的三角帽,有些老派的人甚至還在頭上撲了粉,恍惚間讓艾格隆覺得自己好像來到了戲台上一樣。

時光在這裡依舊凝固著,他們固執地想要裝作一切都沒有改變,想要維護所謂的傳統和尊嚴,真是可悲的地方主義。

不過,對此艾格隆倒是可以表示尊重,畢竟他不需要強行去改變什麼,時代的車輪會潤雨細無聲地改造一切,甚至改造這個偏遠地方的鄉巴佬貴族們。

而這時候,在場的所有人也看到了艾格隆。

在片刻的注視之後,他們紛紛不約而同地躬身行禮,向麵前的少年人致敬。

不過,雖然他們看上去恭敬,但是卻很明顯地保持了客氣的距離,沒有人主動向羅馬王陛下表現出殷勤和討好來。

僅僅在剛剛打照麵的時候,雙方互相保持距離的不友好狀態,就悄然之間展露無遺了。

不過這也很正常,為了確保羅馬王的安全,防止有人趁機作亂,將軍在艾格隆到來之前就把這些人都請了過來,名為“客人”,實為“人質”,這些人自然也心知肚明,不可能為此感到高興。

旺代的地方貴族們,與幾十年前的大叛亂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麵,地方貴族作為幾百年來地方事務的領導者和仲裁者,在農民們心中有著難以逾越的威望;另一方麵,貴族們往往世代從軍,擁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有些人甚至是現役軍官。

很自然地,一大堆的貴族天然地就成為了這些反叛者的首領,無論他們在93年之前的政治思想到底是傾向於哪一邊,在國王被斬首、家鄉被叛亂烽火所席卷的時候,他們出於自己的立場,都隻能選擇站出來與共和國為敵,並且進行一場近乎於絕望的戰鬥。

損失極為慘痛,一大堆身為軍官的造反貴族戰死於叛亂當中,比如邦尚侯爵、勒斯居爾侯爵等等,甚至連他們的家人在落網之後也往往難以逃脫處決的厄運,對於膽敢拿起武器反抗革命的人,共和國是鐵麵無情的儘管平叛大軍裡同樣有著不少貴族出身的軍官。

在互相的廝殺當中,仇恨迅速膨脹直到爆發,兩邊都以最殘酷的手段對付敵人,甚至經常不留俘虜,後來法國人對外戰爭反而極少有這麼殘酷。

直到拿破侖上台之後,這一段噩夢才暫時告一段落。他軟硬兼施,一邊壓製一邊招撫,總算恢複了本地的秩序,而另一方麵,經過了幾年的血腥廝殺之後,旺代的叛亂者們也早已經疲憊不堪凋零殆儘,一場噩夢就這樣潦草地結束了,除了田地荒蕪死者枕藉之外,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雖然拿破侖皇帝沒有明確和旺代簽訂和約,但是他和這裡的人們達成了一個心照不宣的默契。

旺代的人們不再叛亂,以武力對抗巴黎的中央政府,承認政府的權威和法律;而皇帝尊重他們的曆史,尊重他們的信仰,尊重他們多少個世紀以來的生活方式,這就是拿破侖的“約法三章”。

打個比方來說,一輛馬車裝載了“大革命”的助推器而突然往前狂飆突進了一百步,但因為過於理想主義所以付出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代價;而拿破侖刹住了車,把它往後拖了幾十步,一方麵承認了它的成果,一方麵又使它能夠被多數人所忍受,然後他宣布這輛車是自家的私產——而這時候,已經被大革命折騰得筋疲力儘的人們,因為他刹住車的功績默認了這輛車被波拿巴家族占據的事實,他們隻想結束這一切紛擾。

這就是大革命突然搖身一變成為帝國的真實敘事。

而艾格隆,作為皇帝的繼承者,自然也要繼承他這一項心照不宣的默契。

在眾人的注視之下,艾格隆不慌不忙地走到了大廳的中央,麵對著自己麵前旺代貴族們,露出了溫和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