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旺代(1 / 2)

雛鷹的榮耀 匂宮出夢 8200 字 2個月前

“現在這樣正好,您給我的已經夠多了!”

看到艾格妮絲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而生氣,反而還在慶幸終於可以低調下來了,艾格隆也放下了心來。

這一路上,他之所以如此高調地熱捧艾格妮絲,一方麵是為了讓她開心,但另一方麵,更重要地也是利用她來為自己聚攏人氣,從結果上來看,這一招確實是很有效果的。艾格妮絲在巡遊所到之處,以自己的“扮演”而激發起了那些擁有宗教熱情的人們,這是艾格隆單憑自己做不到的壯舉。

但事情有利也有弊,現在弊端來了——他的嶽父在奧地利聽說此事之後怒不可遏,強行為女兒出頭,要求保住特蕾莎的體麵,這也讓艾格隆明白,是時候偃旗息鼓了。

當然,偃旗息鼓也並不意味著立刻雪藏艾格妮絲,接下來他將會逐步澹化艾格妮絲的存在感,讓外界更多地聚焦於自己身上,直到最後,艾格妮絲也將回歸到她所向往的低調生活當中,成為自己幕後的情人。

“你的姐姐還說了什麼嗎?”艾格隆問。

“姐姐說過等我回到巴黎之後,最好去向王子當麵道歉,以便表達我的愧疚,順便讓他轉告給卡爾大公,我絕對無意去抹特蕾莎公主的顏麵,我所做的一切都隻是為了支持陛下的事業而已……在完成了這一項任務之後,我保證今後不會再出現在公眾的視線當中。”

“艾格妮絲,你沒必要做到這個地步的。”艾格隆一聽就搖了搖頭,“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安排的,你並沒有做錯什麼,那就更沒有必要去替我道歉了……卡爾大公的怒火,就由我來處理就……”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艾格妮絲就直接伸出食指來,輕輕地堵住了他的嘴,“好啦……彆再讓我為難了,就讓我好好道個歉吧,我得到的東西已經過於多了,我可沒有辦法擺出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來。再說了,如果道個歉就能夠平息風波,讓大家都能夠安心下來,那我何樂不為呢?”

既然她都說到這個份上了,艾格隆也隻能無奈地答應了下來,對他來說,事件以這種方式結束倒也算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式了。

客觀上來看,是他自己一手製造了所有問題,但所有人都會假裝問題不在他身上,也沒有人強迫他道歉或者發誓,以前如此,以後更加會如此,這就是權力的奧妙所在。

在和艾格妮絲結束了現在這個不甚愉快的話題之後,艾格隆將自己的注意力轉回到了他的巡遊上。

在魯昂的宗教慶典結束之後,獲得了民眾歡呼的艾格隆與艾格妮絲再度啟程,一路向西再向南,一邊享受著各地殷勤的接待,一邊想方設法展示自己親民的一麵,拉攏民眾的支持。

這支龐大的遊行隊伍,越過了盧瓦爾河,終於來到了法蘭西西部聞名遐邇的旺代地區。

說這個地方“聞名遐邇”,並不是它的曆史多麼悠久,而是因為就在30多年前,這片地區爆發了法蘭西革命史上持續時間最長,也最血腥的內戰。

在大多數通常的敘事當中,激起這一場內戰的是旺代農民們的“愚昧”,他們在對共和國懷恨在心的貴族以及教士的慫恿教唆下,拿起武器反對平等博愛的革命政府,是不幸的悲劇。

但是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簡單。

相比於法蘭西其他地方,旺代地區土地相對貧瘠,而且交通閉塞,所以居民的生存條件惡劣,這種窮鄉僻壤教會內部的高層避之唯恐不及,根本就不想跑去“剝削”那裡的居民,所以在曆史的演變下,當地的鄉村教會變成了社會組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堂神父基本都是當地人,是本地人的兄長,本地人的子侄,教堂的資產也是村莊裡的公產,神父們保存傳授知識、參與農業生產活動,記錄當地戶籍;而留在當地的貴族鄉紳,大多數也承擔著重要的地方自治體責任,不少人出錢給當地修橋鋪路、建設學校,本身也過著相對簡樸的生活,在這個社會文化極度保守的地區,巴黎貴人們的驕奢淫逸和他們並無多少關係。

誠然,這樣一個封閉落後的社會,並不是什麼理想的“田園牧歌”,這裡一樣存在著貧窮和剝削,但是這畢竟是多少年來千錘百煉的社會形態,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然而大革命的洪流卻幾乎衝垮了旺代人熟悉的一切。

但即使如此,旺代人的反抗也是隔了很久才爆發的——畢竟,對農民們來說,國王雖然是上帝注定的統治者,但離他們實在太過於遙遠了,遙遠到沒必要為他送命。

最初革命爆發,巴黎人裹挾國王,搞什麼君主立憲,旺代的農民雖然不滿,但還是忍了。

接著,革命政府宣布要求各地神父宣誓效忠共和國,並且趕走了不願意宣誓的教士,然後瓜分了各地的教會資產,旺代鄉村的公產被拍賣,這激起了農民更大的不滿,但還是忍了。

到了1793年,一切不滿終於被點燃了,變成了熊熊烈火。

這一年,國王和王後被先後送上斷頭台,法蘭西也和外國開始交戰,共和國決定在全國實行強製征兵令,每個成年男子都有義務服兵役保衛國家。

不願意為共和國去打仗的鄉民們,在兵役的威脅下,終於紛紛拿起武器造反。

即使到了這個時候,農民造反還是零星的,但是共和軍血腥殘暴的鎮壓,終於徹底點燃了這片土地。

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們鼓勵士兵對當地進行燒殺搶掠,並且到處搜捕和殺害可疑分子,大規模的屠殺每一次都製造了更多的叛亂者,而在互相的殺戮當中,雙方也越發殘暴。

對旺代的農民們來說,革命摧毀了他們千百年來習慣了的社會秩序,卻沒辦法給他們一個新的或者說,給了他們一個新的更可怕的東西,所以他們痛恨這一場革命。

與其說他們熱愛國王和上帝,倒不如說他們是在為他們的鄉土、財產和生命而戰。

不管怎麼樣,殘暴血腥的遊擊戰爭前後打了好幾年,直到1799年拿破侖上台之後才終於中止了這一場屠殺,而在它結束之後,許多曾經人口稠密的村莊已經化為了一片白地,屍骸遍野無人收拾,這場戰爭已經成為了永不磨滅的曆史創傷。

共和國的血腥鎮壓,反倒是更加增強了當地人的“忠君保教”意識,旺代為代表的西部長期成為了保王黨的大本營,即使拿破侖皇帝也沒有能夠改變這一切頂多是使得他們不再敢於公開扯旗造反而已,而在拿破侖皇帝倒台之後,當地人熱情歡迎了國王的回歸以及正統王朝的複辟。

可惜波旁王室對這些曾經為他們付出過巨大犧牲的人們,並沒有那麼熱誠,國王隻給當地發了微不足道的撫恤金,大部分浴血奮戰過的王黨軍官除了口頭嘉獎之外一無所得;反倒是大革命期間流亡在外從未給王室流過血的大貴族們,卻個個得到了國王的大筆賞賜。

對於君主體製來說,浴血奮戰的忠誠者們永遠都是不如沾親帶故的附庸們的。

毫無疑問,對於王家的這種做法,旺代人們自然會感到十分失望,不過對他們來說,隻要一切回歸“正統”,他們能夠過上往日的平靜生活,一切自然也都足夠了,犧牲者們也可以安息於地下。

可是,這種“平靜”隻持續了十幾年,又重新被打破了,正統的王室再度被造反的巴黎人趕走,而那個科西嘉人的後人又回來了,似乎正在誌得意滿地準備走向皇座。

曾經浴血奮戰過的旺代人,會再度拿起曾經丟下的刀槍,在血雨腥風為正統王室而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