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布道與羔羊(1 / 2)

雛鷹的榮耀 匂宮出夢 7228 字 2個月前

如果說羅馬是光輝的世界之都,那麼聖彼得大教堂無疑就是這座世界之都的心臟。

從1506年開始,這座教堂足足修建了100多年,期間數代教皇不惜工本的投入,讓它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堂、同時也是無與倫比的藝術傑作。

拉斐爾、米開朗基羅、桑加羅……一係列偉大的名字都與這座建築緊密相連,而教堂內部珍藏的藝術寶物,也同樣不勝枚舉。

毫不誇張地說,聖彼得大教堂連同其中的珍藏,就是基督教世界最璀璨的寶庫,它在世上存在一天,天主教信仰也將與世長存;如果有一天它竟然遭到毀壞,那麼基督教世界也無異於聖經預言的末日降臨。

而在聖彼得大教堂外,是聖彼得廣場,這座廣場同樣經過了精心的修建,氣勢同聖彼得教堂一樣恢弘,其寬度足以容納幾十萬人同時參加典禮。

廣場周圍有4列一共284根的圓柱,以兩個環形對廣場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而在圓柱上麵是140個聖人像。在廣場的中央,是一根羅馬帝國時代從埃及運來的巨大的圓柱。

此時,寬闊的廣場上已經聚滿了人,雖然沒有幾十萬的規模,不過倒也已經算是人聲鼎沸,而所有人的眼睛,此時都聚焦在了巍峨壯觀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台階上。

因為今天,羅馬教廷的現任教皇利奧十二世,將會在這座恢弘的廣場當中主持公開布道。

在各處廊柱旁邊就是直屬於教皇的瑞士衛隊,此刻他們正全副武裝地在各處巡視,保衛教皇陛下的安全。

按照古老的傳統,來自歐洲各方的教徒代表團紛紛入場,然後按照其教區,分列於不同的位置,接著,全場開始吟唱聖歌,這些古老而又肅穆的頌歌,在成千上萬人同時的吟唱下,足以襯托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壯觀和神聖氣氛。

在這壯觀和神聖的氣氛當中,又有誰還記得,這一千年以來,羅馬教廷從未告彆過汙穢、褻瀆、背叛與殘殺呢?

就在這不絕於耳的吟唱聲當中,聖彼得教堂的大門緩緩打開了,接著一群人從教堂當中走了出來,然後停在了台階上。

這群人的出場,立刻就迎來了整個廣場的歡呼,而人群視線的焦點,則聚集到了正中間的那個人。

這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他穿著一身法袍,頭上戴著白色的小帽,半佝僂著腰,顯得謙恭而又溫和。

這個人,自然就是今天布道的主角——現任教皇利奧十二世。

這個貌不驚人的老人,經曆了整個腥風血雨的年代,親眼見證了法蘭西王國的崩塌和複辟,也見證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生死禍福。

依靠著數不清的鬥爭,他與各路對手周旋,最後終於爬到了基督教世界之巔,而如今,他早已經習慣了各種輝煌的場麵,隻是以淡漠的表情麵對著這一切,展現著教會首領應有的肅穆。

現場教徒的激動的興奮絲毫不能觸動他,他隻是淡然地揮了揮手,讓全場肅靜了下來。

接著,他開始了自己的布道。

他的聲音並不大,而且教皇是意大利人,他布道的時候當然也是說的意大利語,在場的很大一部分人是完全不懂的。

對這些在場的信徒們來說,即使聽不懂也無關緊要,因為他們是在最神聖的廣場當中聆聽聖音,這已經是他們一輩子都無法忘卻的榮耀了。

而在教皇布道的同時,圓柱所隔絕出的回廊當中,此時正有一個老人,正在冷眼聆聽著教皇的一言一語。

這個老人同樣也曾經是教會的高層——他就是拿破侖皇帝的舅父,曾經擔任過裡昂紅衣主教的約瑟夫-費什,在拿破侖的帝國隕落之後,他曾經蟄伏隱居在羅馬多年,不再過問世事。

而在他的外甥孫從奧地利逃出,並且開始重新為複辟帝國而努力之後,這個老人曾經枯死的心靈,似乎又重新得到了動力,於是他也開始在教廷內部暗中為外甥孫活動,某種意義上來說,他也已經成為了艾格隆在羅馬的非官方代表。

在不久之前,艾格隆曾經親自來到羅馬城,然後和羅馬教會進行了一項交易——他向教皇獻出了重寶和一大筆錢,條件則是換取教皇陛下親口讚許自己。

就在前兩天,約瑟夫-費什紅衣主教收到了來自希臘的消息,艾格隆在希臘連戰連捷,並且在勒班陀重重挫敗了土耳其軍隊,然後信中就要求紅衣主教去教會內部活動,催促教皇履行諾言。

如今,這項交易到了清償的時候了。

作為交易的執行者和監督者,約瑟夫-費什就在這一場布道當中旁觀,以便確認教皇是否信守承諾。

教皇最開始的那些布道,是猶如公式一般的冗長套話,普通的信徒聽了可能會熱淚盈眶,但是約瑟夫-費什紅衣主教早已經聽過無數遍,所以根本隻當做耳旁風,他隻是靜靜地等待著自己的外甥孫“私人訂製”的那一部分的到來。

他的耐心並沒有白費,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教皇終於開始提到了最近在希臘發生的戰事。

“——享受了和平的基督徒們,你們不要忘記上帝恩賜的美好時光,更不要忘記此時此刻,還有太多基督徒在異教徒的鐵蹄之下蒙受無邊的苦難。

希臘人民向異教的暴君奮起抗爭已經有好幾年了,在這些痛苦的時光當中,他們蒙受了難以想象的苦難,為了懲罰他們爭取自由的努力,那些暴君的爪牙們肆意向他們傾瀉最惡毒的報複……

雖然在教義和儀軌上,希臘人民同我們有些許分歧,在曆史上我們曾經為此爭吵不休,但是我請所有人都記住,在至高和至善的信仰當中,我們沒有任何分歧,我們是同屬於主的羔羊,我們同樣承受著主的慈悲,沐浴著同樣的神恩……所以他們所受的苦難就是我們所受的苦難,他們的自由之光若是熄滅,那無異於也是在我們的靈魂當中留下灼燒的傷痕。

所幸,在希臘人民艱難的抗爭當中,有太多來自於歐洲各地的義士,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他們的事業當中,這些人原本可以享受和平安寧的生活,卻為了道義、為了主的榮光,毅然拿起了武器,迎向了暴君和他的爪牙,哪怕麵對生命危險,也絕無半分恐懼和遲疑。

這些義士當中的最傑出者,就是如今年僅16歲的萊希施泰特公爵,在他的這個年紀,許多人還懵懂無知,或者還在學習如何讓自己立身於世;然而公爵卻完全不同,他在虔誠的信仰當中找到了勇氣和決心,找到了智慧和毅力,他帶著自己的追隨者們,以無比的勇氣,慨然來到了希臘,幫助那裡的基督徒們去為自由而抗爭。

他的努力絕非沒有成效,在他的進軍當中,土耳其人節節敗退,無人能纓其鋒,他幾次挫敗了敵人,而且就在最近,他於勒班陀徹底地擊潰了敵軍的圍剿——曆史為我們銘記了這個地方,在三百年前,我們的基督徒祖先就是在那裡,打垮了土耳其人的艦隊,拯救歐洲於危難當中的。

是的,上帝在同樣的地方顯靈——如果沒有上帝的賜福,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人又怎麼可能做到這些豐功偉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