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早上,我終於恢複出廠設置,重新精力充沛。起來洗臉刷牙,發現我爸媽已經在曬稻穀了。
他們已經習慣了早起。
在我和老弟還是學生的時候,是要自己帶飯去上學的。
往往天還沒亮,我媽就起來把飯煮好,準備好要炒的菜。打掃衛生,洗衣服。
差不多6點半,就炒菜吃早飯。
用保溫桶把熱騰騰的飯菜裝好,這樣中午到了,飯菜還有一點溫熱。
有的同學是提在手裡,有的則是塞進書包背在背上。
大家都是走路上學,有的甚至走上10多裡路,才能到達學校。
現在的孩子哪裡吃過這些苦,車接車送,走幾步都不想動。而且都是在學校食堂吃飯,也不用帶飯了。
今天早上吃的是麵條,麵湯已經調好,煎了三個荷包蛋。隻要等鍋裡的水燒開了,就能下麵條啦。
麵湯可以自己加鹽或加醬油,有的人喜歡清淡一點,有的人喜歡多加味精。
砧板上還有切好的小蔥。
小蔥是解熱祛痰的,能促進消化吸收,刺激機體消化液分泌,健脾開胃,增進食欲。還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
把它加在麵條裡麵很容易熟,香噴噴的,味道賊好。
也有的人喜歡加香菜。香菜可以驅風散寒,利尿健腎,促進血液循環。有的人可能不喜歡吃,這要看各自的喜歡。
很快水燒開了,我先下了兩個人的麵條。下多了麵條容易粘在一起,很難熟,所以隻能先下兩個人的。
沒多久麵條就熟了,我把麵條夾進兩個碗裡。
碗底是配好的湯,撒上一把小蔥,再拌幾下,兩碗香噴噴的麵條就上桌啦。
再從剩下的碗裡,夾出兩個荷包蛋蓋在麵條上。
我出去叫爸媽吃麵,他們答應了一下,很快就會來。麵條坨得很快,三五分鐘就會結成一大坨的。
我繼續下麵條自己吃。考慮到要割水稻,是個體力活,就多下了一點。
用筷子不停的攪拌著鍋裡的麵條,這樣容易熟一些。再夾起一筷子麵條,放碗裡試試味道。
恩,有點淡了,再加點鹽。加點醬油,放點剁辣椒。哇塞,越來越好吃了。
我忍不住咽了口口水。
很快,麵條熟了。我關了煤灶的封火蓋,趁著鍋裡有熱水,用竹刷子把鍋刷幾圈,再用冷水衝幾下,鍋就乾乾淨淨的。
爸媽已經進來吃麵了,我把我的碗端上桌。嗬嗬,我的碗裡麵條,比他們多多了。
“雲仔,吃完麵把草刀磨一下,昨天割稻子都割鈍了。”我媽說。
“還有一丘田要割,爭取今天把它搞完。”我爸也說。
“好吧,我知道啦。”哎,又是苦命的一天。
我拿著草刀來到磨刀石前麵。磨刀石本來是平平整整,四四方方的。
但磨久了,它就凹下去了,有了弧度,看起來像小船一樣彎彎的。
我澆了一點水在磨刀石上,開始磨刀。
雖然草刀割稻子不快,磨的時候還是要小心,以免割到自己的手指。
刀的正麵好磨,按著刀背磨就行。反麵就麻煩一點,得反過來才能磨。
主要是把有小缺的地方磨平。用食指在刀刃上輕輕的刮,有點割手的感覺,刀就磨好了。
如法炮製,我再把另外一把草刀也磨好啦。最後洗一下磨刀石,收工。
換上昨天的長衣長褲,接上茶水,戴著草帽,穿著拖鞋我就出發了。臨走之前,我抓了一把紅薯乾,邊走邊吃。
剩下的這丘田在離家800米遠的地方。我們叫它九分丘。
顧名思義,它有九分田,差一點就是一畝了。
路過菜地,邊上有幾棵橘子樹,樹上掛滿了黃澄澄的橘子。
我摘下兩個,放在袋子裡麵沉甸甸的。這是留著等下休息的時候再吃。
住在農村有一個好處就是:自己有地,可以種水果,蔬菜。都是純天然無汙染的綠色有機蔬菜。
來到田邊,下麵兩丘田是鄰居家的,上麵兩丘是飛哥家的。
飛哥,他老婆,陽大伯一家三人已經在割稻子了。
我就甩掉拖鞋,從下去的這邊開始割稻子。
這丘田沒有完全曬乾,泥巴淹過腳踝,有的地方甚至淹到了小腿肚。一踩一個腳印,到時候打穀機就很難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