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秋的新片正式開機之際,《海邊的曼徹斯特》終於九州公映!
在影片上映之前,有一些聲音,說林秋的這部影片達不到神作水準,否則不可能在華盛頓電影節被《控方證人》所擊敗。
可是隻要踏進了影院,這種疑惑便會消失殆儘。
“真的太Emo了,我靠,喘不過氣來了!”
“看了這麼多年電影,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夠給我這樣的感覺,哭都哭不出來……”
“布拉特奉獻了神級表演!”
“林秋風格十足的致鬱係作品,誰說不是神作級彆的?站出來!”
“《海邊的曼徹斯特》輸給了《控方證人》?那《控方證人》得多牛逼?!”
“我和我不想要的後半生,我和我不願意和解的自己。你們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裡又喪又美麗……李一直被困在那一天,永遠出不來了。”
“我們都有權利不與自己的過去和解,我最怕的就是這種電影,看完以後什麼都講不出,就想靜靜地待著,靜靜地沉溺在揮之不去的抑鬱中。結局仿佛看到了光,又好似什麼都沒有……”
“人生的傷口,二十五歲之前怪父母,二十五歲之後怪社會,最慘就是巨大傷口攤開在那裡,腐臭流膿永不愈合,然而無人可怪,隻能怪自己……”
“喪到骨子裡的電影!這種電影,恐怕就隻有林秋能拍出來了,不知道林秋的內心之中究竟藏了多少負麵的情感。”
“這種電影就適合我這樣的廢人看,以最低耗氧量的心跳,麵無表情的在屏幕前呆坐倆小時,最離開影院,回家睡覺。”
……
一場死亡揭開了舊傷,將最暖的親情帶到李的麵前,細碎的擁抱和拍撫,像零星的火種,總算點燃了男主的心中餘燼。
可這種餘燼,並不會讓李看到光明,而是繼續躲在角落中,用厚重的囚籠,守著那一抹光亮。
《海邊的曼徹斯特》這種題材,並不是大眾向的題材。
偏愛文藝片電影題材的觀眾可以儘情的享受這場屬於文藝青年們的盛宴。
可是看不慣文藝片的影迷們大有人在。
就譬如前世影史的經典之作《阿甘正傳》,其實在受眾程度上就遠不及《肖申克的救贖》,正是因為文藝片節奏緩慢,畫麵平淡,不符合大眾影迷的口味。
可偏偏神作之列,文藝片占了極大的比重。
縱觀《海邊的曼徹斯特》就是徹頭徹尾的文藝片,劇情極其緩慢,講述的故事要給一個尋常的導演拍,恐怕連主線劇情都找不出來。
對於現在對於很多觀眾來講,看電影是一種放鬆的方式,因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爆炸,而《熔爐》《素媛》票房會相對較低。
這部電影最與眾不同的是,這是一部反雞湯類型的電影。
電影用浸染式的悲傷以及傳達出的向人生妥協的態度,這是與常見的故事片所不同的。
正是因為獨特的內核,才在夏州各大影評人手裡得到了神作的評價。
……
【岩石說電影】(9.7分):
無劇透影評。
一部真正的文藝片,是林秋對於嶄新風格的嘗試。
電影不給觀眾灌雞湯,勸解遭逢不幸的人,我們總喜歡說“會過去的”這四個字,事實是,不是每件事都會過去,時間是良藥,但時間也無法治愈一切。
積極樂觀是生活,悲觀無奈也是生活。
“心一旦碎了,就會永遠一直碎著。”
走出影院,我的觀影感受用一首詞來形容再合適不過:
“而今識儘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影評人王大仙】(9.7分):
李熟練的修理完一條條下水管道,可修複不了過去的人生,堵塞的馬桶成了最好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