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絕對是我雞皮疙瘩翻的最多的一本書!踏麻麻滴!太牛逼了吧!”
“宇宙景象和艦隊毀滅之戰的場景恢弘壯麗!這部作品,老賊明顯減少了愛情成分的描寫,收放自如啊……”
“宇宙社會學第一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宇宙社會學第二公理: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太經典了!!”
“說實話,第一部的時候我覺得沒有那麼神,當黑暗森林的篇章開啟,頓時有了摧枯拉朽之勢,想象瑰奇,情節展開流利、一氣嗬成!”
“我突然覺得,老賊這個黑暗森林理論,可能是正確的,否則人類憑什麼一直能夠生活在‘偶然’的平靜之中?”
“每一顆星球都是宇宙的囚徒!史詩級的一部作品!”
“太多對於人類的諷刺了,末日之戰前,人類以為勝券在握,,還開始廣泛支持所謂“陽光計劃”準備接納所有三體世界的移民,太可笑了。”
“被敘事淹沒的窒息感!!將社會學、科幻和文學結合得天衣無縫!”
萬千九州讀者,早就在閱讀過程中,被這部《黑暗森林》完全征服!
說是波瀾壯闊的史詩感絲毫不為過。
在前世,《三體2》發售之後,對於三體文明與地球文明對決的劇情,幾乎沒有任何一個讀者能夠挑的出毛病。
可是大多吐槽的缺點,都在人物塑造,以及對於羅輯蹩腳愛情線的描述,覺得相當蒼白,扁平化。
尤其是莊顏這個人物,按照科幻的話語來描述就是“蒼白到像二維世界的人物”。
可在這個世界,這個問題壓根就不是問題。
因為沒有人會質疑老賊對於人物塑造的能力,對於寫女人的把握!
老賊這所有的作品中,幾乎每一部書籍的女主都是那麼的深入人心。
女主與男主的愛情,都是那麼的撕心裂肺。
你說老賊不會寫愛情?
還不如說母雞不會下蛋!
可《三體》中羅輯與莊顏之間大篇幅的扁平化感情,又如何解釋?
……
“扯淡!”
“他們難道不知道一部的重點在什麼地方嗎?”
“這可是科幻!!”
“他們都不知道人物塑造是為了什麼,學到個詞語就亂用!”
麥克相當生氣。
特彆是看到社交媒體上有讀者說《三體2》的人物塑造有問題的時候。
在麥克的眼中,這簡直就是神作中的神作!
科幻中,就不太可能出現不“扁平化”的配角!!
麥克所說的,“這可是科幻”的意思就是如此。
因為在大眾感受裡,科幻作品裡的人物總是文學性,藝術性不夠。
在前世,那些科幻大師的作品都是如此。
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萊因,包括大劉都是如此!
是這些大師級的科幻家人物塑造水平不夠嗎?當然不可能,因為塑造人物是一個作者最基本的能力,更不用說這些頂尖作者。
可科幻作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在於科幻的重點不在於此。
因為科幻中的人物,就和那些網絡的腦洞文人物一樣,都是“典型人物”,什麼典型人物,就是服務情節的工具人。
而複雜人物,則情節為之服務的人。
一般來說,工具人,就會呈現出扁平化的特點。
所以專業的作者在閱讀書籍的時候,都能夠第一時間判斷出,這個人物的出現,究竟是扁平的典型人物還是複雜人物。
可大多讀者是難以判斷的,他們會覺得這個人物根本就和主線沒有關係,有沒有對於劇情沒有多大區彆,粗暴的假設“作者無能”。
可人物的呈現,都是有其目的在其中的,即便是對劇情沒有任何影響,可這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就和一副有著人物的山水畫一樣,將所謂的樹木,將所謂的溪水去除,根本不影響其中的人物。
可這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如果將這種樹木,溪水畫的太過完美,便會喧賓奪主,失去整幅畫的色彩。
從《三體》的故事中就能夠看的出來,莊顏是支撐邏輯的精神力量。
而在羅輯真正思索應對三體文明的麵壁計劃,與三體文明對決的時候,莊顏又恰到好處的從作品中“消失”。
科幻中的配角,幾乎都是為故事而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