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關於《活著》這本書,確實有很多值得去討論和道述的地方。
……
說起《活著》這本書,就不得不說起這本書的創作過程。
有一天,餘老師無意間聽到一首民歌《老黑奴》。
歌中的主人公一生苦難多舛,家人相繼離世,唯獨還留下自己堅強、樂觀的活著。
這個老人麵對苦難和生活的樂觀態度,深深的打動了餘老師,因此《活著》才會問世。
所以無論如何,這本書的核心,都不是刀,不是虐,而是堅強,樂觀的活著。
當然……
刀和虐隻是其手段和特征……
為什麼在這個世界討論度能夠這麼高,都是因為老賊“劣跡斑斑”!
“很多網友一直有一個問題啊,我去除了裡麵罵人的話,總結了一下,就是問,為什麼老師您所創作的作品,大多都是以悲劇結尾,或者是死亡的角色會這麼多呢?”
【沒錯!狗日的老賊!在你手上死掉的角色快有一百個了吧!】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我們要問你的,也是萬千被你刀掉的角色想問伱的!】
【有本事你就說出你的真實姓名和真實地址,我保準請你吃個大燒鵝!】
……
麵對主持人的提問和億萬書粉們的“聲討”,畫麵中央的老賊輕笑一聲,道:
“如果單單將這些定為刀,我覺得多少有點淺顯了。”
淺顯NM!
讀者恨不得將老賊掐死!
要知道,這部《活著》讀者們看完,很多讀者都自閉了,一個人躲到角落之中畫圈圈。
畫個圈圈詛咒老賊。
文中的悲慘情緒實在是讓人難以抽離,就算是隔了幾天時間,很多讀者依舊能夠清楚的回憶起《活著》帶給他們的情緒,還有《活著》劇情中的一幕幕。
不能想,一想就悲傷。
生活已經很累了,這樣的書,該少看,還是要少看!
為什麼文學作品多是悲劇,這個可以追溯到亞裡士多德的《詩學》。
“悲劇有淨化靈魂的效果”。
因為讀者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看待文娛作品中角色的痛苦遭遇,以至於觀眾可以坐在安全區域對人生展開思考。
心理學裡同樣有研究,說“失去”比“得到”更讓人反應激烈。
“痛苦”比“快樂”更讓人難忘。
以生命儘頭說,生命本身就是一出悲劇,前世的文學大師在悲劇的路上發現創造了無數的美。
一切人類的故事內核都是悲劇,包括喜劇。
這個倒是可以等待以後有喜劇上映的時候,再詳聊一些。
“一部作品裡,悲劇通常更加容易使得讀者在悲傷的情緒之下,感受對作品更為深刻的思考和記憶。”
“再者來說,偉大的作品必定是人類社會曆史的一麵鏡子,曆史的每一個階段所發生的時代悲劇,無不使現在的讀者為其經曆與所感觸動。”
“而且要是以這種刀子作為悲劇的概念,我還真不算是部部都是悲劇吧。”
林秋笑出了聲,可顯然答案讓觀眾們不是很滿意。
“那下一部《許三觀賣血記》,也會是和《活著》相同的類型嗎?”
“會有這麼多的角色死在書裡嗎?”
主持人的最後一個問題,再度拋給了林秋。
“額。”
“是同類型。”
“不過不會死這麼多角色,這個大家可以放心。”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