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這個攤主也看出了張會長的目的,就算沒有看出也肯定知道其中沒那麼簡單,隻是心照不宣罷了,也懶得去和那兩個外地新來的不懂規矩的小混子多說一句。
林熙在人群中尋找,終於找到了張會長的身影,隻見他將手中的兩個核桃塞入腰間的袋子裡,鼻煙壺也塞入口袋裡,一手拄著龍頭拐杖,另一手抱著魚簍瓶咿呀咿呀的往花鳥古玩街外走去,高興的唱起了曲兒。
作為巴川人的林熙,從小也是聽著川劇長大的,而且還跟著舒老聽過京劇和粵劇,可此時張會長哼唱的曲兒卻是晦澀難懂,仔細一聽竟然是昆劇,如果不是林熙跟著舒老聽過一次昆劇,說不定還以為張會長是在亂唱。
昆劇本名昆曲,又名昆腔和昆山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其發源於14世紀的蘇州太倉碼頭,後來經由魏良甫等人的改良而獨領中國劇壇近三百年,有“百戲之主”的美譽,但昆劇雖好但內容卻大都晦澀,一般人難以聽懂。
不過說起昆曲又不得不說魏良甫其人,如果沒有他也就沒有了如今的昆曲,因為正是他將昆曲發揚光大。
魏良甫(1489-1566)乃是新建人(今江西南昌),字師召,號此齋,晚年又號尚泉、上泉,又號玉峰,是嘉靖五年(1526)的進士。曆官工部、戶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廣西按察司副使,又於嘉靖三十一年擢為山東左布政使,為從二品行政長官,是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又於三年後致仕,流寓於江蘇太倉,從此醉心於改良昆曲和創作。
魏良甫本來就有著較高的文學詞曲修養,不但嗓音優美,而且鹹通音律。在太倉其間,於熟諳南北曲的基礎上,又有過雲適、張野唐等人的協助,終於將昆曲發揚光大,並在此後聲名大振,被譽為“國工”、“曲聖”,乃至是昆腔的鼻祖,並為昆曲立宗。
而他創作的曲目更是被後世奉為經典,世代傳唱,更為後人留下《曲律》(一名《南詞引證》)一書,是論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彼時張會長哼唱的曲目乃是昆劇中極為有名的經典曲目,名為《琵琶記》,林熙雖聽不懂,但他乃是曆史係的高材生,對其還是有一定的了解
該曲唱的是漢代陳留郡書生蔡邕,字伯喈,娶妻趙五娘才兩月,卻因大比之年,迫於父命上京赴考,求取功名。
伯喈一舉高中魁元,並授以議郎之職,牛丞相奉旨招贅了伯喈,伯喈以奉養雙親為由,上表辭官不成,辭婚更是不成。
此時陳留連年饑荒,五娘靠典賣來奉養公婆,自己吃糠度日。蔡婆本以為五娘暗藏美食,待發現媳婦吃糠後,疚愧氣塞而死,蔡公也重病奄奄,不久去世。
五娘無錢埋葬,隻得剪發售賣,幸得鄰居張大公周濟,得以埋斂公婆。趙五娘埋葬公婆後描下二老容貌,背上琵琶,一路賣唱進京尋夫。
其時伯喈招贅牛府後,曾捎信回家,不料送信人拐錢逃逸,伯喈終日思念雙親和五娘,牛氏得知真情後,代向父親要求回歸故裡,侍奉雙親,但牛丞相僅同意派人返鄉接取二老。
趙五娘入京後探得消息,以幫傭為由進入牛府,牛氏詢問以後得知真情,便以五娘所描二老真容,以及五娘在畫後的題詩,引起伯喈注意。
伯喈得知父母雙亡,悲痛至極,即要辭官歸裡,以贖不孝之罪;在牛氏的請求下,牛丞相終於同意蔡伯喈帶五娘、牛氏回家守孝,同時保奏朝廷,請行旌表。最後皇帝恩準嘉獎,蔡氏合門受封,榮耀鄉裡。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劇中的蔡邕與曆史上的蔡邕其實相差甚遠,對此隻可聽之任之,而不能信之。
張會長走後不久,因為心中一直念著剛剛看到的那個物件,林熙給攤主告彆一聲就往馬哥的攤位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