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之前經曆過的dyj運動,安如山同誌是深有體會的,並且他也是反對的,但是遭到了譚潤峰同誌的批評,也就是在那時候,華德鵬同誌受到了打壓。
dyj年代,從國家到地方都提出了一係列不切實際的目標、口號和計劃指標。在工業領域,國家把原定15年趕超英格蘭、35至45年趕超漂亮國的口號逐步提前為兩到三年趕超英格蘭、五到七年趕超漂亮國;把1958年全國鋼產量指標由最初的624.8萬噸(比1957年的535萬噸增長17%)逐步提高到1070萬噸(比1957年翻一番)。主政滬市的齊相偉甚至提出華東區1959年要搞800萬噸鋼。在農業領域,譚潤峰同誌提出了全國“爭取在三年內大部分地區的麵貌基本改觀”的口號;國家把完成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任務的時間,由原定的12年提前到5至8年,最後定在5年之內,又提出在5至7年內全國農業基本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豫省更是提出了一年實現農業發展綱要的計劃。1958年6月華東區農業協作會議提出3至5年內人均糧食產量要達到2000斤以上,緊接著其他各協作區也都提出了糧食高產計劃,就連一向低產的西北區也提出了在人均糧食產量方麵要達到1958年1100斤,1959年2000斤,1962年3000斤。
事實證明,掌握信息不全麵又外行領導內行的各級計委事先製定的無所不包的經濟計劃,往往荒腔走板,甚至荒唐可笑,以至常態化造成生產、生活資料供求嚴重脫節,造成極大的資源錯配和浪費。
而dyj運動造成的後果,在之前的那三年就已經讓人印象非常深刻了。
安如山同誌歎了一口氣道:“陳晉同誌點出來的問題很重要,但是如今我們還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我們有很多人,是全世界最多人口最多的,但是可用的人才很少,要想做到掌握全國經濟狀況,同時集合優秀人才到各級計委製定生產計劃,很難。”
陳晉當然也知道這一點,前世到了2020年代都做不到的事情,現在就更不容易做到了。
但是他想把國防科工局打造成那樣的地方,全麵掌握信息,手握先進技術,知道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晉還不能把國防科工局做大做強,豈不是對不起自己重生的身份?
陳晉說道:“領導,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從現在開始做起,創辦一所專門的學校,先把一部分有經驗的人才組織起來培訓,花一到兩年時間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讓他們先把工作做起來,同時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學生,花三到四年時間培養新的人才,這樣三四年之後,我們就有了一批專業的經濟方麵的人才,他們做計劃也好,搞經濟調查也好,都可以得心應手,而學校一直辦下去,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湧現出來,以後還可以支援其他方麵的建設。”
“其他方麵,比如建築工程、橋梁工程、農業技術、醫療技術等方麵,也可以采取這樣的思路,先著眼於培養一批各方麵的專業人才,解決當前我們建設緊缺的人才,等人才缺口解決了,再培養綜合人才,這樣才能體現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安如山同誌眼睛一亮,問道:“你之前想要成立的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大學,也是采用的這種思路?”
“是的,領導,而且我們以後也會培養這方麵的人才。”陳晉點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