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電a樓會議室,晚上,5點半。
“《義勇軍進行曲》和《國際歌》的作曲分彆是誰和誰?”
陳愈麵前坐著一位北電的藝術鑒賞老師,她就是負責這一次北電藝考三試,最後一輪“麵試”的考官。
陳愈正在進行的,就是最終的麵試。
“聶耳、皮埃爾·狄蓋特!”
陳愈認真的回答著。
“嗯,白蘭地一般用哪一種原料製成?”
考官又在那問著,手裡的筆卻在陳愈的資料考核上,迅速打了個勾。
“葡萄!”
“……”
就這樣一問一答,將近問了幾十道題目後,陳愈終於結束了他這一次的北電藝考三試。
整整了一天的時間。
從早晨到晚上,外麵天都已經黑了。
而這個麵試,考的就是學生的一個知識麵。
一個演員,不能是一個文盲。
所以最後一輪麵試考察學生除電影外,在其他藝術領域,及社會生活中所應掌握的基本知識,都是需要問的。
這一般涵蓋了文學、戲劇、影視、美術類以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本知識、社會文化生活常識等,考察的內容可以說是相當的廣泛,需要考生具備足夠的知識儲備,而不是臨陣磨槍。
題目有時候也很刁鑽古怪,例如什麼康師傅礦泉水小瓶的是多少毫升?在1999年馮曉剛新片中出現了一個名字,在四大名著裡也有,這部名著是?
諸如此類。
這類題型就需要你對生活有關注度,並且要善於觀察生活細節、電影細節。
幸好,陳愈的前世記憶,加這些天的臨時突擊,幫助了他很多。
將近40年的閱曆,那肯定比其他18、19歲的小年輕要來的懂得多。
畢竟那句話怎麼說來著?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當然,這是誇張的比喻。
“終於……結束了!”
陳愈走出了大演藝廳,渾身整個人都像是完全泄了氣一般,精氣神也顯得相當萎靡不振。
實在是,北電的藝考,並沒有一般人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況且,陳愈的表演又那麼的賣力,他肯定要比其他人付出和累很多。
可能,比他在劇組拍一天戲還要勞累一些。
但,幸好結束了。
他以後不需要再麵對王景鬆這樣的變態考官,這簡直比他麵對劇組的導演還來得畏懼。
劉一菲、童謠等,還在會議室裡進行著麵試。
至於剛剛三試的第二場會試,《舌戰群儒》陳愈當然沒有任何問題,在場的考生和考官,都被他再次飾演的諸葛亮,給驚得無話可說。
又是第一個出來。
在走廊上等著女兒藝考結束的劉曉麗,都快要昏昏欲睡了。
看到陳愈後,眼神終於有了些許的光彩:“小陳,考完了?怎麼樣?”
“還行!”
“一菲也考得不錯,北電應該能進!”
陳愈朝劉曉麗說著,她當然知道對方想聽什麼。
果然劉曉麗的臉上頓時浮出了一抹笑意:“真的?那就好!”
“那阿姨,還讓她進中戲嗎?”
陳愈坐到了劉曉麗的身旁,在那問著。
“如果考上,那肯定還是中戲優先,畢竟是國內表演係的第一塊牌子!”
說著,她左右看了眼空空蕩蕩的走廊,突然湊近,在陳愈耳邊低聲道:“我其實回國前找相關機構谘詢過,一菲的外在條件和才藝挺好的,北電錄取的概率很大,但中戲,可能複試有點難!”
“所以,我才讓她選的北電……”
感受著耳邊熱氣吹拂的感覺,還有鼻尖若有若無的一絲香氣,陳愈特麼有些心猿意馬。
尼瑪,這走廊上就特麼他們兩個,關鍵外麵天都黑了。
幸好,劉曉麗很快就又坐正了身子,她剛剛隻是怕在北電說中戲,反響不好,所以才會對陳愈偷偷說。
“所以啊,阿姨真的是很感謝你!”
“複試幫了一菲這麼大一個忙!”
陳愈這才知道,為什麼劉曉麗對自己,跟之前完全就像是判若兩人。
合著,就是因為自己複試跟劉一菲一組,幫了她一把的緣故。
說起來,陳愈內心上其實並沒有想到這一點,因為他不管是誰,肯定都是排練這個小品,隻能說劉一菲的運氣是真的好,能跟陳愈一組。
換其他人,估計也是能過的。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
就像是劇本和角色一樣,一個好的劇本,是成名的關鍵。
演技倒還是其次。
《狂飆》能讓人記住高啟強,這個角色的人設是真的出彩,換一個演員,其實也能火,最多可能沒有張鬆文演繹的那麼好。
而《不差錢》,同樣如此。
雖然它隻是一個小品,但前世小沈楊和鴨蛋春晚一夜之間火遍全國,伱能說是他們兩個人的實力使然嗎?
那當然不是最主要的,就是這個本子太好,加上本山大爺的ip,才讓兩個人一步登天。
現在的劉一菲,哪怕演技沒有,但《不差錢》裡的那個角色,給她無限加分了。
中戲複試,自然而然的就過了。
接下來的三試,她隻要不出大的漏子,基本這一世,中戲和北電都會被錄取。
劉曉麗的感激,顯然也是對的。
吱呀!
大演藝廳的側門,這時候陸陸續續已經有考生走了出來。
每個人踏出門的那一刻,都是一種如釋重負的解脫之感,有的人更是啊啊啊的在空曠的走廊上大喊了幾聲。
藝考的壓力,確實讓他們足足緊張了一整天,這時候考完,怎麼可能不發泄一番?
“真的是難為你們了!”
劉曉麗看著一個個走出的考生,微微的歎了口氣。
她想起了自己當年的藝考,雖然很累,但絕對沒有現在那麼難,因為競爭不夠激烈。
00-10年這期間,藝考其實是最卷的。
這幾屆不管是哪個藝校出來的畢業生,很多都非常的能打,有的是演技、有的是業務,雖然也有塌房的,但就沒有幾個是菜的。
你再看11年之後,資本介入後的藝考,僅靠實力是上不了北電、中戲這樣名校的。
很多藝考的學生,很多之前都已經名聲在外,混劇組的混劇組,出唱片的出唱片,他們水平業務能力是不行,但那也是相對的。
對比起其他藝考生,優勢太大了。
而且,這些人上了北電、中戲後,也不會專心琢磨演技,反而隻要流量。
劣幣驅逐良幣,就導致了後來內娛的畸形發展。
能打的,永遠就那麼幾張老麵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