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誤會,是兩碼事兒……你姐呀,在省城乾的不錯,要能力有能力,要水平有水平。就是有些事兒呀,太正直了,這不好……比如說,省城市政工程吧,按著常規,新領導上任,一定會在市政工程方麵花去一大筆的,這已經是不成文的規矩。
可你姐到省城的時間也不算短了,下麵報告打上去兩、三次了,就是壓著不批,搞得下麵的這些人呀……”對方看著李哲說道。
聽他這麼說,李哲愣了一下。
還彆說,細想一下,真有這回事兒。
就說這一次吧,省城的領導到江南不到一個月,全市的市政工程就開乾了。
先是把馬路牙子換掉。李哲沒記錯的話,全市的馬路牙子剛換過不足兩年,看著和新的沒有任何的區彆。
還有那路燈,也是換上沒有兩年呢,前一段時間,又換了一茬。包括公路兩旁的那些觀賞花木,沒等留下什麼記憶呢,又重新換了一遍……人行道上的方磚,廣場的地麵兒……每一次來新的大佬,都會重新來一遍的。
按理說,城市的主乾道,怎麼著也能挺上幾年吧?細想一下,就算路況再好,也沒挺個五年的(五年正好換下一任)。
此時一聽對方這麼說,李哲瞬間了然了。
說起來,民間百姓對此意見還是很大的。一是這一折騰,搞得全市烏煙瘴氣;二是勞民傷財;三是浪費資源,明明還好好的,偏要換新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每換一個新的大佬,就要修路架橋換路燈呢?聽起來,要想富,先修路,是一件為民謀福祉的好事。不過,很多時候,路還非常好呢,就刨了重新來。
原來這是仕途場上的慣例呀。
關鍵的是新嘎嘎的路呀,挖了重修。上一任才修了沒多久啊。
怪不得老百姓說,換不換大佬,不用看新聞,隻要一看到市政工程又開乾了,好好的路麵刨開了重新鋪,九成新的路燈放到換新的,就知道又有新大佬來了。
這原本聽起來像玩笑的話,今天李哲才相信,是真的。
“可是,我去省城的時候看到,市政環境不錯呀,一點也不比我們江南差呀。”李哲說道。
“就算不差,也應該換呀。差不多有四、五年了,而且那是上一任的功勞,百姓要看到變化。
怎麼才算有變化?當然是眼睛能見到的了……而城市工程的變化,每一名百姓都能看到的,是最有效果的。既然乾什麼都是工作,乾什麼都要花錢,為什麼不乾既有麵子、又有裡子的事兒呢?把錢花在這上麵,不是更好嗎?我說的對不對?
還有就是,你知道承包這些市政工程的,都是一些什麼人嗎?”對方顯然酒喝到位了,否則,不會說得這麼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