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你既然一眼就能認得出它,對它看來是有了解的。”
江明浩多少是有幾分驚喜的。
本來以為留下龍天明就是為了蔬菜大棚裡的這些蔬菜,現在看來,龍天明懂的東西比他想象的要多,他賺大了。
“小時候跟我父親在涼山住過一段時間,我父親對這些野生的植物比較感興趣,我耳濡目染也學到了一些皮毛,後麵也專門讀過一些相關的書籍和文獻,但也都是紙上談兵。”
雖然短短幾句話,但不得不說,龍天明的水平可見一斑。
這讓何淮多少有點尷尬。
他也算是農研所的老技術員了,這些年自認為也算是兢兢業業,但跟龍天明比起來,差距不小。
“江知青是從什麼地方帶回來的這個?”
龍天明伸手在刺梨的枝條上觸碰,感受到枝條上微微刺手的感覺,枝條還很新鮮,看刺梨下麵的土壤,也不像是外地的,倒是和北方的黑土地比較像,但刺梨一般是生長在海拔500到2000米左右的山區,在北方是沒見到過的。
“海市,在一戶人家外頭的野地裡,長了能有幾十棵。”
江明浩說完,龍天明不由得又看了看手邊的刺梨,臉上露出驚訝。
“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北方有這個東西,真的很難得啊!”
“嗯,我剛見到的時候也很驚訝,所以帶回來兩棵,想試試看,我們能不能人工培育。”
北方的土壤以黑土為主,比較肥沃,這也是北方能被成為國家糧倉的主要原因所在,但除了大麵積肥沃的黑土之外,也有部分紅土,黏性差,土質也不好,這部分土地即使種糧食也很低產。
不管是引進沙棘,還是引進刺梨,江明浩都沒想過利用優質的土地種植,而是要把這些土質相對貧瘠,不適宜種植糧食的地方利用起來。
然它能在海市生長,應該就是能具備在北方生長的條件,但海市的氣候條件和其他城市差異比較大,我不敢說大話,隻能說儘力一試。”
龍天明雖然年紀算不上太大,但是做事十分沉穩。
“行,那這兩棵刺梨樹我就給你留下了,你們商量著辦。”
這件事也不是說必須就要怎麼樣,所以江明浩也沒有給兩人施加什麼壓力。
龍天明點點頭,動手把刺梨搬到了大棚旁邊的棚子裡,這個棚子是新建的,主要是用來做小規模育苗和實驗的,此時,裡麵已經擺放了不少小花盆,每個小花盆裡都種植著作物,再仔細看,這些作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
葉麵打卷,長黑斑,白斑,或者葉麵邊緣潰爛等等情況都有,而且棚子裡還彌漫著有些刺鼻的化學品的味道。
“何技術員,你帶著我到棚裡看看吧!”
對於何淮的心裡變化,江明浩當然是看在眼裡的,他本也沒有拿兩個人作比較的意思,術業有專攻,何淮所擅長的東西和龍天明不一樣,而且蔬菜大棚能夠建起來,何淮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