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3章 獨自進攻(2 / 2)

紅色莫斯科 塗抹記憶 6150 字 2個月前

“司令員同誌,你們在聊什麼啊。”沒等薩梅科說話,門口忽然響起了盧涅夫的聲音。他一邊朝室內走,一邊好奇的問:“能說給我聽聽嗎?”

索科夫見盧涅夫出現在指揮部裡,心裡不禁一陣陣發慌。他**滿足對方的請求,而是迫不及待地問:“軍事委員同誌,你怎麼回來了?阿西婭,她怎麼樣了?”

“審查已經結束,我看她們都很疲倦,便安排她們去休息了。”

“這麼快就審查完了?”索科夫有些底氣不足地問道。

“是啊。”盧涅夫走到桌邊,從茶炊裡放了一杯熱茶,喝了一口繼續說道:“阿西婭她們被敵人擄走的時間,還**超過12小時,能有什麼問題?所謂的審查,不過是按照規定走一遍程序而已。”

“軍事委員同誌,”得知對阿西婭等人的審查,已經順利結束時,索科夫的心裡總算放下了一塊巨石,他連忙上前握住了盧涅夫的手,感激地說:“謝謝你!”

“這是我份內的事情,不用客氣。”盧涅夫說完這話後,再次好奇地問道:“對了,我們的進攻進行得怎麼樣?”

薩梅科翻看了一下手裡的戰報,回答說:“從目前的情況看,我軍進展非常順利,兩個師都突破了德軍的第一道防線,正朝著第二道防線推進呢。”

盧涅夫見薩梅科**提到左翼的友軍,便好奇地問:“那左翼的特魯法諾夫將軍和馬蘭***的部隊,他們的進展順利嗎?”

誰知迎接他的卻是一片沉默,盧涅夫不解地問:“怎麼回事,難道他們還**突破敵人的防禦嗎?”

“他們不是**突破敵人的防禦,而是壓根**采取任何行動。”薩梅科怒氣衝衝地說:“如今是我們在孤軍奮戰,單獨對抗德軍的第19裝甲師。”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薩梅科的話把盧涅夫搞糊塗了:“不是說好聯合作戰麼,他們怎麼能這樣言而無信呢?”

索科夫擔心兩人再繼續說下去,會說出什麼影響團結的話,連忙插嘴說:“我覺得左翼的友軍之所以**行動,可能是接到了方麵軍司令部的命令,因此他們隻能堅守不出。”

“方麵軍司令部的命令?”盧涅夫更加不解了:“如果能在短時間內打垮第19裝甲師,那麼我們就可以調過頭,去進攻普羅霍洛夫卡城外的敵人啊。”

“軍事委員同誌,具體是什麼原因,我也不太清楚。”索科夫苦笑著說:“但我相信我的部隊,相信我們的指戰員,一定可以打敗第19裝甲師。”

索科夫的部隊和德軍第19裝甲師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待在方麵軍司令部裡的朱可夫,也通過特殊的情報渠道,了解到戰鬥的進程。他看完戰報後,對麵前的眾人說道:“看來米沙的表現比我想象得更加強,他在**友軍的支援下,打得第19裝甲師的敵人節節敗退。據我看,到天黑之前,敵人就有可能被殲滅或者是被他從現有的地域趕走。”

“元帥同誌,”此時此刻,方麵軍司令部裡最為索科夫的部隊擔心的人,莫過於瓦圖京大將,他的心裡很清楚,一旦索科夫的進攻**,就會導致實力受損。如果德軍從奧博揚方向調集部隊,來增援普羅霍洛夫卡城外的敵人,那麼索科夫部隊所建立的防線,是非常容易被摧毀的。因此他緊張地問:“您覺得索科夫將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嗎?”

朱可夫**立即回答瓦圖京的這個問題,而是笑著問:“瓦圖京同誌,你知道十二月黨人起義嗎?”

“當然知道,元帥同誌。”瓦圖京不解地反問道:“但這和索科夫將軍能否取得勝利,又有什麼關係呢?”

朱可夫還是**回答,而是自顧自地回答說:“尼古拉一世指揮忠於自己的部隊,在彼得堡市中心的元老院廣場和起義軍對峙。當他看到有新的近衛軍進入廣場時,以為是前來增援自己的部隊,便孤身上前歡迎對方。誰知帶隊的軍官卻告訴他,說自己忠於康斯坦丁皇帝,並不是來幫助他的。說完,就帶著部隊前往廣場的另外一側,與那裡列陣的起義軍彙合。

當軍官率領部隊和起義軍彙合後,向起義領導者之一的卡霍夫斯基報告,說自己在來的路上,曾經遇到了尼古拉,並拒絕了他的拉攏。卡霍夫斯基聽後頓時大驚失色,問他為什麼不利用接近尼古拉的機會,扣留或殺死對方,那樣一來,這次的起義就能獲得成功。”

朱可夫所說的這段曆史,對在座的諸位來說,都是很清楚的。不過瓦圖京還是**明白朱可夫的意思:“元帥同誌,我還是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您能說得更清楚一些嗎?”

“如果一百多*前的那名軍官,趁著尼古拉被他的部隊圍住時,果斷地扣押或殺死尼古拉,那麼俄國的曆史就會被改寫。”朱可夫微笑著對眾人說:“我之所以提起這段曆史,是想到假如**米沙的妻子被敵人抓走這件事發生,恐怕要等我們徹底擊敗了普羅霍洛夫卡城外的敵人後,米沙才會對第19裝甲師發起最後的攻擊。”

聽完朱可夫的點評,眾人終於明白他為什麼會莫名其妙地提到十二月黨人。華西列夫斯基點著頭說:“元帥同誌,你說得沒錯。索科夫的妻子比敵人抓走,徹底激怒了他,我想就算**我們為他提供的兩個炮兵師,他也會向敵人發起進攻,並取得最後的勝利。”

“隻要是米沙想消滅敵人,就算**我們交給他的兩個炮兵師,**友軍的配合。”朱可夫附和道:“他也有能力消滅對方,這一點,從他所取得的諸多勝利就能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