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9章 朱可夫的視察(2 / 2)

紅色莫斯科 塗抹記憶 6113 字 2個月前

朱可夫背著手走到了索科夫的麵前,厲聲問道:“防守,你用什麼來防守?我剛剛來的路上,到處去看了看,彆的集團軍還在熱火朝天地修築工事,可是你的部隊,卻在那裡搞什麼訓練。難道你不知道,一旦德軍衝到你們所在的位置,如果沒有堅固、完善的防禦體係是,hi根本擋不住敵人的嗎?”

“元帥同誌,我很清楚麵對的敵人占據優勢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假如沒有完善的防禦體係,是很難抵擋住他們的。”

“既然明白這一點。”朱可夫繼續問道:“那為什麼命令所屬部隊停止工事的修建?索科夫少將,難道你不知道,你的這種行為可以說是一種犯罪。”

麵對朱可夫的指責,索科夫平心靜氣地回答說:“元帥同誌,能讓我說說自己的理由嗎?”

“說吧。”

“元帥同誌,您請看地圖。”索科夫走到牆邊,指著地圖對朱可夫說:“我集團軍所在的位置,位於我軍的大後方。不管敵人從哪個方向進攻,他們都需要重創我軍的一兩個方麵軍,才有機會衝到我集團軍的防區。

我根據戰場的形勢來判斷,德軍雖然想進攻,但以他們現在的實力,是根本無法突破我軍的防禦。”索科夫知道假如不能說服朱可夫的話,那麼自己的部隊就不得不重新拿起鎬頭和工兵鏟,繼續埋頭修築沒有絲毫意義的工事:“如果敵人真的有摧毀我軍一兩個方麵軍的實力,那麼等他們衝到這裡時,就憑我們倉促修建的工事,能擋住他們的進攻嗎?”

聽完索科夫的自辯後,朱可夫再次沉默了。

“索科夫少將,”過了許久,朱可夫再次開口打破了室內的沉寂:“你說你停止防禦內工事的修築,是考慮到敵人根本沒有可能衝到這裡來?”

“是的,元帥同誌。”索科夫點著頭肯定地回答所:“我相信自己的判斷,敵人根本就無法出現在我集團軍的防區,除非是他們當了俘虜。”

如果是彆人說這話,朱可夫肯定會認為對方是誇大其詞,可索科夫是什麼人,他可是剛剛指揮幾個步兵師,打垮了德軍三個黨衛軍師,甚至還全殲了其中的帝國師的指揮員。朱可夫試探地問:“你有幾成的把握,可以判斷敵人無法到達這裡?”

雖說對索科夫來說,敵人不會衝到科斯基地區,是鐵板釘釘的事情,但當著朱可夫的麵,他還是表現出足夠的謙虛:“我想,大概有八成的把握。”

“八層的把握?”聽到索科夫這麼說,朱可夫點了點頭,欣慰地說:“以我對你的了解,你說有八成把握,那就還是鐵板釘釘的事情。”

朱可夫走到桌邊坐下,用手在桌麵上拍了兩下:“我進來這麼久,怎麼沒人給我倒茶,這就是你們的待客之道嗎?”

朱可夫訓索科夫時,站在旁邊的薩梅科一直捏著把冷汗,擔心索科夫如果激怒了元帥,有可能被當場撤職。就在他考慮該如何出來打圓場時,屋內的畫風已經變了,不久前還在訓斥索科夫的朱可夫元帥,居然叫人給他泡茶了。

薩梅科不敢怠慢,連忙親自打開茶炊的水龍頭,放了一杯熱茶出來後,端過來放在朱可夫的麵前,並將裝著方糖的小碟子推到朱可夫的麵前,畢恭畢敬地說:“元帥同誌,這是您要的紅茶和方糖。”

朱可夫拿起了兩塊方糖扔進了茶缸裡,用勺子緩緩攪拌的時候問索科夫:“米沙,你命令部隊停止所有的施工,是不是想讓他們可以專心進行訓練啊?”

“沒錯,元帥同誌,正是這樣的。”索科夫見朱可夫猜到了自己的意圖,連忙回答說:“我們集團軍的兵員,大多數都是民兵或者新兵,沒有經過係統的軍事訓練,戰鬥力堪憂。就算拉上戰場,恐怕也很難派上用途。我在上任時,經過反複的思考,覺得可以停止勞民傷財、又浪費時間的工事修築,而是專心進行軍事訓練。我相信,最多三個月,部隊的戰鬥力就能得到極大的提高。”

“三個月?”聽到索科夫這麼說,朱可夫饒有興趣地問:“米沙,你覺得德國人在三個月之後,就會再次對我們發起進攻嗎?”

“是這樣的,元帥同誌。”在這件事情上,索科夫絲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他知道庫爾斯克會戰發生的具體時間,距離此刻還不足三個月。而第27集團軍投入戰場的時間較晚,滿打滿算還有三個月的訓練時間:“如今是春季解凍的季節,道路都是泥濘不堪,不利於機械化部隊的運動。而每年的六七月,則是最利於作戰的季節,我想德國人肯定會在這一階段,讓我軍占領的區域發起進攻。”

“米沙,你說得很有道理。”對於索科夫的這種推測,朱可夫表示了讚同:“德軍向我國發起的進攻,就選在六月下旬。夏天的日照時間長,作戰的時間可以延長。看來我們當前的任務,是做好防止德軍開展夏季攻勢的準備。”

“時間緊迫,如今就要開始準備了。”

“這很難啊,米沙。”誰知朱可夫聽索科夫這麼說,卻出人意料地歎了口氣,說道:“很多戰線都忙著修工事,根本沒有時間訓練補充部隊的新兵。我擔心真的打起來,剛補充進部隊的這些新兵,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

索科夫在此事上可不敢隨便發言,他聽朱可夫說完後,隻是嘿嘿地笑了兩聲,沒有發表任何的看法。

朱可夫有些奇怪地看了索科夫一眼,隨後說道:“我在來的路上,聽你手下的一名師長說,他們正在進行訓練。反正現在沒事,你不如帶我去看看,你的部隊是如何訓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