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歸來(2 / 2)

紅色莫斯科 塗抹記憶 6205 字 2個月前

“大尉同誌,立即派一個人回去給南坡上的炮兵陣地打電話,”索科夫看到裝甲車正在快速地接近中,連忙催促布裡斯基,“讓他們用炮火乾掉敵人的裝甲車。”

“旅長同誌。”聽完索科夫的吩咐後,布裡斯基卻站在原地沒動彈,他用手指了指站在不遠處的女高射炮手們,對索科夫說道:“您剛剛不是說,可以用高射炮對付德軍的坦克嗎?現在不如讓這些姑娘們試試。”

“好主意。”對於布裡斯基的提議,索科夫立即表示了讚同,不管怎麼說,就算臨時從什麼地方找來了當過炮兵的戰士,他們對高炮的熟悉程度,絕對比不上這些女兵。於是他快步地走到那群還驚魂未定的女兵們麵前,大聲地說:“姑娘們。”

等所有女兵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後,他又接著說:“你們想不想為你們犧牲的姐妹們報仇?”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女兵們異口同聲地高喊道:“想!”

“好,既然你們想為你們的姐妹們報仇,那麼聽我的號令。”索科夫用手朝附近完好的高炮一指,大聲地命令道:“把炮口放平,瞄準衝過來的德軍裝甲車,開火!”

索科夫的話音剛落,女兵們就如同打了雞血一般,衝向了那些完好的高炮,搖動手輪將高昂的炮口放平。這時,烏蘭諾娃的情緒也趨於了穩定,她手持兩麵小信號旗走過來,衝著圍在高炮四周的女兵們喊道:“姑娘們,都聽我的命令!”

“裝彈!”

烏蘭諾娃喊到這裡時,將手裡的信號旗舉過了頭頂:“瞄準!”

隨即,她猛地向下一揮:“開炮!”

幾聲巨響之後,炮彈朝著遠處的裝甲車飛去。可惜因為裝甲車的移動速度太快,高炮發射的炮彈都落在了空地上,爆炸的氣浪掀起了幾根泥柱。

看到炮彈落空,不管是女兵還是男兵,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了歎息聲。烏蘭諾娃大聲地吼道:“重新裝彈,準備再次射擊!”

女兵們剛把新的炮彈裝填進炮膛,忽然看到裝甲車的前後又有幾根泥柱衝天而起。這是怎麼回事?見到這一幕時,索科夫心裡在暗想:難道是德軍裝甲車碾上地雷了?不想啊,就算碾上了地雷,也不可能同時在幾個方向爆炸啊?

正當他百思不得其解之際,布裡斯基拉了拉他的衣擺,朝南坡的方向一指,大聲地說道:“旅長同誌,炮彈是從南坡方向飛來的,應該是那邊的炮兵陣地在開炮。”

女兵們的第二輪射擊,炮彈的落點比剛才要近了許多。一發炮彈甚至落在了距離裝甲車四五米的地方爆炸,讓車身劇烈地顛簸了一下。沒等女兵們完成第三次裝彈,裝甲車裡忽然升起了一麵紅旗。

“停止射擊,快停止射擊!”看到裝甲車上升起的紅旗,索科夫第一反應,就是克裡斯多夫率領的小分隊回來了,他連忙大聲衝著烏蘭諾娃喊:“是自己人,是我們的自己人。”正在準備射擊的女兵們,聽到索科夫這麼喊,都停下手,用詫異的目光望向了索科夫。

“中尉同誌,”索科夫對拿著信號旗的烏蘭諾娃問道:“你能否找一名懂旗語的戰士,向那輛裝甲車發信號,說旅長在這裡,讓他迅速靠過來?”

“在女子高炮營裡,我是最好的信號兵。”烏蘭諾娃說完,轉身走到一門高炮前,在女兵們的幫助下,爬上了炮架,朝駛過來的裝甲車打起了信號。可能是看到裝甲車裡升起的紅旗,南坡的炮兵陣地也停止了射擊。

裝甲車在看到信號後,放慢了行駛速度,沿著隻有步兵旅官兵才知道的開放通道,駛過了北坡前麵的雷區,來到了還冒著縷縷青煙的高炮陣地。

裝甲車打開後,先下來的是一名戴著大簷帽的德軍軍官,隨後又是十來名戴著鋼盔的德國兵。看到自己的麵前忽然出現這麼多德國兵,頓時把周圍站著的戰士嚇了一跳,他們紛紛將黑洞洞的槍口指向對方,隻等布裡斯基一聲令下,就將對方打成篩子。

軍官在眾目睽睽之下,來到了索科夫的麵前,抬手敬禮後,大聲地報告:“旅長同誌,偵察連長克裡斯多夫中尉向您報告,我已經順利地完成任務歸來,請指示!”

“怎麼隻有你一輛車?”索科夫想到出去時,有五輛裝甲車,可如今隻回來了一輛,另外四輛是否在戰鬥中損失掉了,便有些擔心地問:“是不是發生什麼意外了?”

“沒有,沒有發生意外。”聽到索科夫的這個問題,軍官連忙搖著頭說:“旅長同誌,我們這次趕往小羅索什卡地區,成功地奪取了德軍的一個軍用倉庫,從裡麵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彈藥和各種軍用物資。另外,我們還搞到了二十多輛卡車,準備將這些物資運回來。但由於擔心返回時,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所以我先回來向您報告。”

“中尉同誌,這種事情用電台就可以報告,何必親自跑一趟呢?”索科夫等布裡斯基說完後,有些不悅地說道:“你剛剛差點就被我們自己人的炮火乾掉了。對了,你剛剛說有二十輛卡車,你是從什麼地方找到這麼多的司機?”

“旅長同誌,我們的電台出了故障,無法與旅部取得聯係,因此我隻能親自冒險走一趟。”克裡斯多夫回答說:“至於說司機嘛,我們遇到了一支撤退的我軍部隊,其中就有不少懂得汽車駕駛的人,我就把他們全部征用了。”

“車隊在什麼位置?”索科夫繼續問道。

“停在距離這裡大概二十公裡的一片樹林裡,我已經布置了必要的警戒。”克裡斯多夫回答說:“等天一黑,我就讓車隊把物資運送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