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他是個天才(1 / 2)

紅色莫斯科 塗抹記憶 5633 字 2個月前

索科夫做夢都沒想到,他在斯大林格勒的一舉一動和所說的話,會被人整理成資料,秘密地送到了莫斯科。此時此刻,關於他的這些資料,就擺在了貝利亞的桌上。

這位戴著一副圓框眼鏡、有點謝頂的中年人,外表看起來像一個和善的大學教授,但實際上他的名字,卻能讓人不寒而戰。他反複地查看了有關索科夫的資料後,不禁開始沉思起來,他覺得索科夫的崛起過於神奇,不光對敵情的判斷準確,而且對戰機的把握也異常及時。

驟然響起的電話鈴聲,打斷了他的沉思。他拿起話筒貼在耳邊,裡麵傳出了波斯克列貝舍夫的聲音:“貝利亞同誌,請您立即到斯大林同誌的辦公室來開會,華西列夫斯基和安東諾夫兩位將軍已經在這裡了。”

掌管內務部的貝利亞,同時還兼任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和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的職務,最近由於頓河和伏爾加河流域的戰局不利,他已經參加過很多次這樣的會議了。他合上了文件夾,起身準備朝外麵走。走了幾步,他又停了下來,覺得應該把自己對索科夫的懷疑,向斯大林做一個詳細的彙報。於是,他彎腰拿起文件夾,夾在了腋下,才快步朝外麵走去。

貝利亞來到斯大林辦公室時,安東諾夫正用講解棒指著地圖向眾人介紹情況,坐在會議桌旁的人除了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外,還有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裡寧、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蘇聯元帥布瓊尼等人在座。見到貝利亞的到來,大家都衝他微微點點頭,又繼續聆聽安東諾夫的講解。

貝利亞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後,開始仔細地聆聽安東諾夫介紹的前線情況:“……我們在巴甫洛夫斯克到上庫爾莫雅爾斯卡婭一帶所建立的防線,正麵寬度為530千米,縱深為120千米,兵力的配備則由第21、第62、第63、第64集團軍作為第一梯隊;第57、第28、第38集團軍作為預備隊……”

聽到這裡,加裡寧忍不住插嘴問道:“安東諾夫將軍,我想問問,既然我們有這麼的集團軍,為什麼還擋不住德軍的進攻呢?”

對於加裡寧的提問,安東諾夫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向斯大林投去了詢問的目光,在得到許可後,才繼續說道:“我們的這些集團軍很多都隻是停留在書麵報告上,他們有的是我們收容從哈爾科夫方向退下來的散兵,所組成的部隊;有的則是臨時組建的新部隊,不禁缺乏訓練,甚至連裝備也嚴重不足。再加上我們倉促構築的隻是一些普通的野戰工事,對進攻猛烈的德軍,無法構成什麼真正的威脅。”

聽完安東諾夫的話,加裡寧轉頭望向斯大林說道:“這麼說來,德國人很快就會衝到了斯大林格勒的城下,而我們的部隊,還沒有完全做好保衛這座城市的準備。”

“沒錯,德國人是在不斷地衝向斯大林格勒。”斯大林將煙鬥放在桌上後,站起身說道:“但我相信,我們的城市保衛戰們會在敵人接近城市之前,就做好所有的防禦準備。”

“斯大林同誌,”聽到斯大林提到了斯大林格勒的防禦工作,貝利亞覺得自己應該站出來說兩句,他連忙插嘴說:“我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嗎?”

彆看貝利亞是國防人民委員會委員,但在這樣的軍事會議上,他卻很少發言,今天這種反差的表現,引起了斯大林極大的興趣。他望著貝利亞說道:“貝利亞同誌,你想說什麼,就儘管開口吧。”

“是這樣的,斯大林同誌。”貝利亞揚了揚手裡的文件夾,對斯大林說道:“我剛剛接到了來自斯大林格勒的報告,從種種跡象來看,步兵第73旅旅長索科夫有些不對勁。”

“索科夫?!”斯大林在心中在這個姓氏默念了一遍,才想起貝利亞所說的人是誰,便饒有興趣地問:“貝利亞同誌,你說說,他哪裡不對勁了?”

“根據資料顯示,”貝利亞將文件夾放在桌上,翻開之後,拿起其中一張紙,快速地瞥了一眼上麵的內容後說道:“羅科索夫斯基命令他率部到季姆地區,配合坦克集團軍襲擾德軍的運輸線,但隨著坦克集團軍司令員利久科夫將軍的犧牲,這道命令被取消了。

命令取消後,他並沒有立即率隊返回葉列茨歸建,而是擅自中斷了和方麵軍司令部的聯係。等羅科索夫斯基再次和他取得聯係時,他的部隊已經占領了庫爾斯克。”

“貝利亞同誌,您說得沒錯。”對於貝利亞的這種說法,作為總參謀長的華西列夫斯基附和道:“索科夫在襲擊運輸線的任務取消後,沒有尊重羅科索夫斯基的命令,立即返回葉列茨。而是果斷地抓住戰機,去偷襲德軍防禦薄弱的庫爾斯克,為我軍在德軍的防線中,獲得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突出部。”

“總參謀長同誌,”貝利亞放下手裡的文件,側臉望著華西列夫斯基說道:“要知道,季姆到庫爾斯克的距離可不短,他是怎麼知道城裡的兵力薄弱,並果斷地率部隊去進攻呢?”

說得華西列夫斯基啞口無言之後,貝利亞又麵向斯大林說:“斯大林同誌,根據我所掌握的情報,該部進入庫爾斯克不久,他就在不同的場合宣稱,德軍的下一個進攻目標將是斯大林格勒。要知道,當時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正撲向高加索地區,就連我們的情報部門,都認為敵人所發起的進攻,是衝著高加索的石油而去。他又是如何清楚敵人的進攻方向呢?”

斯大林聽完這番話之後,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而是不置可否地說:“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