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的待業青年越來越多,已經完全指望不上街道能幫著解決就業問題,因為這根本不現實。
畢竟知青返城從78年就開始了,最早一批回城的人還有很多都沒落實呢,輪也輪不到他。
況且他辦理的可是病退,就更加不可能有單位或者集體願意接收。
因此唯一的出路,隻能自力更生,想辦法掙錢過日子。
不多時。
他來到了街道辦。
從帆布工作包裡拿出公社開具的病退通知以及身份材料,遞了過去。
對麵工作人員是個約麼三十多歲的女同誌,留著乾練短發,接過材料認真查看起來。
“楊沛東……病退……嗯,符合回城指標,準許遷辦戶口。”
短發女同誌略作沉吟,拿出信紙‘唰、唰’寫了證明材料,蓋上公章遞給楊沛東。
同時再次說道:
“我叫齊芳,以前就在知青辦工作,專門負責接待你們這些返城知青,這樣好了,你拿著街道的證明信,下午去有關部門先把戶口落實下來。
至於工作方麵,病退的話就很麻煩,隻能先在家調養身體,等什麼時候徹底康複了,咱們再一起想辦法,你看成麼?”
楊沛東接過材料裝進包裡,語氣夾雜無奈。
“領導,你以前在知青辦工作,更應該知道我們知青回來後的難處,這天天在家待業閒著,彆說養病了,吃飯都成問題。
真沒彆的辦法了嗎?哪怕能出去給人修鞋、賣冰棍也行,至少餓不死。”
齊芳的話在他意料之內,此時故意借此打聽相關政策。
以便做到心中有數。
“不用喊領導,叫齊大姐就行。”
齊芳放下手裡鋼筆,盯著楊沛東仔細打量幾眼,認真道:
“就是因為知青辦待久了,所以病退到底是個怎麼回事,你跟我心裡都非常清楚,不過知青都挺不容易的,既然你回來了,就是咱們街道的人,我能幫的肯定會幫你。
隻是眼下的確沒有適合你的工作,這我說的也是實在話,小楊你要記住,哪怕在家待著,也不能走邪門歪路,不然我可不講情麵!”
說到這裡,齊芳臉上又漸漸露出一抹笑意。
繼續道:
“前段時間上級勞動就業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對市內待業青年在就業問題上實行‘兩扇門’方針。
一扇是各集體單位定期擴招臨時工,開門把人拉進來,一扇是鼓勵待業青年舉辦自負盈虧的民辦單位,適當發展個體經濟,自謀生路,自己主動推門邁進來。
小楊,你剛才說的修鞋、賣冰棍這些,完全可以嘗試,像這種臨時工作,也可以當做是街道對你的一種安置嘛。”
楊沛東聽完,大為心定,適時接過話茬:
“感謝齊大姐給我指明方向,那這種臨時安置,您這邊會出具證明材料嗎,我想試試,不求掙錢,能填飽肚子就成!”
齊芳笑著搖了搖頭,“不是我不給你開,而是街道還沒這個權力,不過你也不用擔心,有想法就去嘗試,等做出成績了,我可以試著向有關部門推薦你。”
“那就太謝謝齊大姐了!”
楊沛東再次稱謝。
他已經基本摸清了目前的政策形勢,雖然還沒有徹底明朗,但小打小鬨做點小買賣,條件已經成熟了。
好在這年頭,小買賣也能掙大錢。
沒看後世那些第一代大老板,都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搞起了生意。
甚至有人僅僅憑著炒瓜子,這兩年都賺到上百萬的財富了。
走出街道辦的楊沛東,對接下來的計劃已經有了大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