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新則回答道:“沒關係,我們不需要用這七個發射井對付一個目標,我們需要用它分彆對付七個目標!”
“七個目標?”蘇教授初時還沒聽懂,但往深處一想,就“哦”了一聲明白了。
七個發射井對七個目標,也就是一個發射井負責一個目標。
雖說一枚“高火”命中目標的概率不大,但如果在同一位置重複發射多枚呢?
甚至還可以根據情況結合前線的炮兵觀察員進行調較,比如這次打得遠了,下一枚應該打近些,或是這次偏右多少多少公裡……
於是就不存在多地朝一個目標發射參數都不同的問題了。
唯一的缺陷,應該是每次發射時的氣流情況各異。
但陀螺儀的自我修正就是針對氣流情況的,因此受這方麵的影響產生誤差的可能相對較小,再加上有前線的炮兵觀察員協同,命中精度就能很大程度的提高了。
於是蘇教授就沒有多想,馬上就向周元凱轉達了王學新的命令和作戰方案。
“高火”發射本身並不困難,難的其實是“高火”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這裡的“準備工作”, 指的並不是“高火”發射本身,而是偵察員對鬼子每門重炮坐標的觀測以及炮兵觀察員與“高火”的協同。
前者還算好, 鬼子重炮隻要開炮,偵察員老遠就能根據火光和煙霧確定它的位置,然後就用三角函數的計算方法得出它的準確位置。
其中涉及到的通訊問題可以通過拉電話線實現,而且有充分的時間可以反複測算和驗證。
但炮兵觀察員與“高火”的協同,就很難用電話線解決了。
這一是因為炮兵觀察員在協同時必須對“高火”的炸點以及目標位置一清二楚,這意味著炮兵觀察員距離目標要足夠近,而鬼子的八九式重炮卻有18公裡的射程布設點通常在距運城15公裡處。
也就是說,炮兵觀察員要帶著電台深入敵後才有可能實現。
實戰中,其實大多不是這麼做的,因為這麼做就意味著炮兵觀察員要越過敵人防線,這很危險也很困難。
八路軍的做法,是直接教會原本就在敵後工作的情報人員成為炮兵觀察員。
當然,這其中有許多困難,但也沒想像的那麼難。
說它困難,是因為它至少要學會三角函數。
說它沒想像的那麼難,則是因為深入敵後的情報人員往往都是知識份子……如果不識字,在關鍵時刻可能連傳遞的紙條或示警都看不懂,那也就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情報人員了。
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高火”的修正沒有炮兵彈道修正那麼緊迫。
炮兵必須在幾分鐘內給出修正數據,否則敵人很可能就逃了。
但是在這情況下的“高火”……鬼子炮兵因為完成試射通常無法移動,所以情報人員算個十幾分鐘問題不大,算錯了還可以重來。
鬼子炮兵要是沉不住氣逃了,也算是把他們給逼退了。</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