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學新卻反對這種做法。
王學新給總部發了封電報做了解釋:
首先,今時不同往日,以前我軍沒能建立起防線無法擋住鬼子進攻,於是鬼子想進攻哪裡就進攻哪裡,我軍隻能躲躲藏藏的。現在我軍防線保障了後方的安全,就應該考慮效率。
其次,將工廠集中在一處有利於節約時間和成本。
如果工廠分散到各地,我軍就需要針對多地修建多條公路才能實現運輸,如果集中在三家店就隻需要針對三家店修建一套公路就能達到要求。
再次,集中一處有利於機器的維護和人才培養。
比如機器壞了需要零件,需要發電機, 需要熟練的技工……各個工廠部件有可能互通, 技工也可以互相交流學習。
首長看到王學新的電報就點了點頭,讚道:“這個小東北,不隻是會打仗會發明,搞經濟也是一把好手嘛!”
這方麵王學新倒還真不敢托大,他隻是記得一些高中地理的知識而已,什麼工業的聚落啥的,雖然學得不精,但也知道工業聚集在一起會有許多好處,其中一個就是可以共享基礎設施。
比如現代建設工廠,如果這裡一座那裡一座,是不是說電線就要牽來牽去那處都是?是不是要為每個工廠都通一條公路甚至鐵路?是不是要為每個工廠都建設上相關配套,比如醫療、教育、購物、飲食。
但如果許多工廠聚在一起,這些東西就全都隻需要一套就夠了,多幾套就能形成良性競爭關係,比如餐飲業。
再比如紡織機器又會帶動當地的染布業、還有製衣業、服裝買賣、運輸等等。
因此,工廠能帶來的就業和利益遠不隻是工廠能生產出的產品本身,它是帶起與工人生活、教育、交通、購物等一係列的就業和利益。
這些方麵就不是王學新需要考慮的,首長自然知道怎麼安排。
三家店因為新設了工廠需要人手,而頑軍那邊又轉移來了許多難民……正好安排他們去三家店做工嘛!
於是,原本隻是坐吃山空的格局:難民被送到根據地,無論如何八路軍也得給他們一口飯吃,總不能讓他們餓死吧!
然而因為難民基數太大,八路軍雖說有許多存糧,但坐吃山空用不了多久就會陷入危機。
但如果是安排難民工作生產出商品,比如罐頭、壓縮餅乾、布匹、服裝,然後再把這些商品賣出換來糧食及其它生活必需品,就把這死棋給盤活了,就不再是坐吃山空了。
王學新有些擔心,史上河南災情僅僅隻是餓死的人就有150萬。
正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如果河南百姓知道八路軍能給他們一口飯吃甚至過上好生活,那湧過來的人就不應該以150萬計……甚至不隻是河南,還有其它省份的百姓也會湧入,到時根據地是否能承受?
後來王學新才發現自己想多了。
頑軍發現八路軍有能力將這些災民轉化為生產力,又哪裡會那麼大方的放災民過來成為八路軍的一份子。</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