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沒有防線而是一直在山區打遊擊,那就無所謂正麵還是側翼……鬼子不管哪個方向都能深入呂梁山腹地,正麵和側翼就沒有區彆。
現在的形勢卻大為不同。
此時的八路軍已經在正麵形成一道防線,有了防線自然就有側翼,於是中條山失守對八路軍的影響就被放大了。
但王學新又能怎麼辦呢?
繼續像之前一樣用“彈性防禦”與鬼子作戰?
在這方麵丁偉和首長的判斷是對的,八路軍用“彈性防禦”戰術與鬼子作戰很可能隻能防住一時而無法防住一世。
原因是八路軍資源少後勤無法保障,而“彈性防禦”卻需要一定的彈藥基礎……正麵防線三百多公裡,側翼防線兩百多公裡,鬼子要是有足夠的兵力組織兩麵全線進攻或是佯攻,不出十天半個月就能把八路軍的彈藥消耗光。
撤進山區打遊擊肯定也不行,因為這就意味著八路軍一年減員十萬。
乾部們雖然不知道“減員一年減員十萬”,卻知道很可能會被鬼子封鎖在山裡被分割成一塊塊無法聯係的小區域。
想了想,王學新就起身發言道:“首長,我認為咱們可以從兩方麵著手。一方麵,我覺得咱們應該努力開辟敵後戰場。這有啥好處就不用說了,它可以消耗鬼子資源打擊鬼子後勤補給,還可以分散鬼子的兵力。總之就是想方設法拖後腿!”
“這跟咱們想到一塊去嘍!”首長連連點頭:“這段時間,我和參謀長一直在考慮建立類似偵察連的敵後武裝工作隊,也就是把敵占區的遊擊隊組織起來、武裝起來,把幾個村的精兵集中一起訓練成一支可打可藏的隊伍,在適當的時機主動出擊進攻敵人後勤補給!”
這其實也是王學新想說的。
“敵後武工隊”這個詞華夏人隻怕都是耳熟能詳。
但具體對於“敵後武工隊”是支什麼樣的隊伍卻是一知半解。
很多人對它的了解僅限於影視作品,以為“敵後武工隊”個個身懷絕技能飛簷走壁之類的。
其實“敵後武工隊”就是像首長說的這樣,把敵占區的遊擊隊組織起來。
有組織與沒組織聽起來沒多大差彆,但其實卻有天壤之彆。
沒組織,意味著所有敵占區的遊擊隊都是這幾個那幾個形同一盤散沙。
其結果就是遊擊隊大多僅限於被動防禦,他們無法得到更多的情報、無法抓住戰機,比如鬼子在某地有彈藥庫、有糧倉,他們通常很難知道,就算知道了也無力偷襲,就算偷襲了也因為組織能力、兵員素質等往往以失敗告終。
這時期遊擊隊獲得的戰果,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付出的傷亡較大。
但如果把他們組織起來……也就是由八路軍正規軍派出幾名有戰鬥經驗的戰士去領導他們,將幾個村零散的遊擊隊隊員聚在一塊拉起一支隊伍訓練,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武器和彈藥,再為其提供情報與其它武工隊協同等等。
這麼一來能取得的戰果就要比之前大得多了。
王學新補了一句:“首長,我尋思著,咱們尤其要重視中條山武工隊的組織。敵人打到哪裡,咱們就把武工隊組織到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