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還是要先來軟的,把一些真心想走或者在當地活不下去的百姓們收攏起來,有他們配合以後的工作也就好辦了。
當然這還需要官府和士紳們的支持,朱標進山西之前就讓地方官員把各村的村老族長叫來,這時候朝廷剛剛接手山西,對鄉村還沒有設立任何管理人員,所以各村的村老族長就是真正管事的。
當然還有山西的名門望族,以太原王氏為首,當然其威勢早就遠不如隋唐之時的顯赫了,不過在百姓還有一些士子眼中,王氏依舊是很有威望的。
可惜屬於門閥世家的時代也早已經過去了,自科舉興盛以後,皇權高高的臨掛在了他們的頭頂,朱標一句話,他們就得得乖乖的,否則山西也該見見血了。
說到這裡朱標不得不再次感謝前朝曆代先輩帝王們,自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逐漸壯大的世家大族們,早就成了左右政權更迭的因素,尤其是九品中正製和蔭族蔭客製的實行,讓他們到達了頂峰。
“王與馬,共天下”何等威儀,但這恰恰就是對皇帝的侮辱,為了鞏固皇權,從劉宋開始,統治者便開始奮力地削弱士族的影響,宋、齊、梁、陳的最高統治者們,積極推行“寒門子弟掌機要”,提拔了一大批寒族子弟,讓寒族與士族相抗衡。
不過跟隋朝相比,南北朝時期削弱士族的政策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為了加強統治,減少士族對朝廷的影響,創造了“科舉製”這讓朱標不禁感歎,不愧是能以文為諡號的帝王,確實有經天緯地之才。
之後隋采用“大索貌閱”和輸籍法,從士族豪強手裡奪取了數十萬人口,並實行了均田法。煬帝時期又把士族手中還能控製的那部分部曲、奴婢奪去受田能力。
可以說到了隋朝時期,士族已經失去了法律的保護跟經濟的支持,橫行了幾百年的門閥士族已經是昨日黃花。
於是他們做了最後一搏,隴西李氏作為他們的代表取代了楊氏,李世民冊封的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就可以看出,關東士族出身的占據了其中十五位。
隻不過他們忘記了,無論是哪家當上了皇帝,打壓士族集團依舊是不會停止的,李世民命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誌》,就相當於唐朝版的《百家姓》,然而高士廉等人顯然不會揣摩聖意,他們仍將關東崔氏、盧氏與皇族李氏並列為第一等士族。
李世民氣得跳腳罵娘,完全不顧及皇帝的威嚴:“我與山東崔氏………是無禮也;依托富貴,是無恥也;我不解人間為何重之?
自此,終唐一朝都在奮力打壓士族,而科舉製度的完善,讓曾經的門閥士族逐漸向文官體製過度,隻不過稍有不慎,文官集團就會比士族更加恐怖貪婪。
朱標策馬漫無目的的看著前方,心中卻想著世家當中總會有蠢貨出現,而能爬到文官頂層的就能有一個是簡單的。
科舉和宦海這兩大龍門會培育出一代代最優秀的人傑,這將是他最大的臂助但也將是他最大的絆腳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