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官吏之彆(2 / 2)

上麵說明了當地的情況,除了官吏家中的孩子外,舉縣都沒有其他合適的人了,所以不得已才特此推薦,如果不同意也可作廢,一切聽從上意。

朱標想了想還是打算準許了,那個地方朱標是知道的,屬於最北方的邊境了,生活條件惡劣,確實很難再有其他人選了。

古代其實也是有政審的,囚犯、僧人、道士、商人、娼、優、隸、皂,這些以及其子孫都是不準許參加科舉考試的。

前麵都還好理解,但是最後兩種卻有些讓人不解了,官吏捕快好歹也算是公家的人,怎麼子孫連科舉的資格都沒有了。

宋濂解釋說,因為捕快乾的活兒,是一種不良之行,得罪人的活計,一種賤業。

總是要抓人拿人,總是跟壞人壞事打交道,正經人注定不屑於此,所以,隻能讓賤民做。做不良之事者,隻能是不良之人。

朱標略微有些無語,不過現實也確實如此,地方上的官吏大多都是這樣的,有時候確實找不到人,縣太爺就好抓壯丁乾這個了,畢竟缺了捕快這個武裝力量,縣令還怎麼治理地方的潑皮惡棍。

朱標記得古希臘城邦的治安員,也是奴隸來做的,公民犯了事,要由地位低賤的奴隸抓他們。每逢開公民大會,好些偷懶不肯出來開會的公民,也是由奴隸拿繩子趕他們出來

看來古代文明都有其共同性,不過朱標卻打算提升官吏的地位,科舉出身的舉人進士們,出仕後最起碼都是官員,而不是吏。

官吏之彆猶如天地之差,吏一般乾到縣衙的師爺也就是到頭了,他們就是為官員服務的,他們一般都是當地的地頭蛇,鐵打的營盤流水的縣令。

朱標先要給吏們一些上升的渠道,他們或許沒有足夠的才學,但是論起管理地方百姓,收糧納稅等事他們才是行家,他們若是能當上一個縣令也未嘗不可。

一個地方的縣令,其實並不需要什麼才學,畢竟他管的才多大,但是這種最為重要的基層管吏,必須要對地方百姓民生有足夠的了解。

這點恰恰就是科舉出身的官員們最大的問題,他們的眼界太大,總想著治國平天下,兩眼望天,不肯腳踏實地。

大多數舉人進士們當上縣令後就急著找關係,地方事務其實還是由差役們處理,一代一代就形成習慣,縣令們習慣把心思用在托關係走交情上,差役們習慣性的架空縣令。

朱標看中科舉人才,但是他更看重能做實事的人才,四書五經總有人會念,但是能幫助朱標治理好地方的人才可就不多了。

當然不可能把他們一下子提高,而且也不可能讓他們留在當地升職,否則不就形成了地方勢力了,還要限製他們的品級,以及升官的難度。

而且也不是現在該做的,但是朱標也得好好準備一下,這種事情屬於打破舊的製度,不是輕鬆的事情,等他開始理政了在布局籌劃也不晚。

自己老爹是個重視製度的人,文人士子們也不會答應,畢竟這屬於搶占了他們的位置,而且此事並不是單有好處,其中弊端也有不少,朱標自己還需要仔細的權衡利弊,並不是一拍腦子就能定下的。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