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建新的堂弟王建勝,才二十多歲。
原本五官長得很英氣,可惜小時候家裡不幸失火,雖然最終一家人都逃得性命,卻每個人身上都多多少少地留下了火燎的疤痕。隻是,王建新的父母主要傷在身上,穿了衣服就能掩蓋,王建勝卻不幸地傷在了臉上,從此留下了一生的印記,為此沒少遭受旁人的異眼相待。
好在王建勝是個堅韌的性子,雖身有缺憾,致使幾次找對象都沒有成功,卻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更加詼諧風趣,對待小孩也很有耐心,一旦相處熟了,最初害怕他模樣的孩子們最後反而都特彆喜歡他。
吳小琴就是其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林老板,要不要去養殖場看看?”一通寒暄後,王建勝笑問林丙清。
竹鼠養殖是林悅之前開始釀竹筒酒的時候就有的想法,不過一來還不知道能去哪裡取經,自行摸索周期
難免會比較長,二來也沒那個精力,三來望京村也沒有野生竹鼠,怕水土不服更不易養活,所以便耽擱了一段時間。
後來,王建新的堂弟王建勝聽說了他們的想法,又全麵了解了竹鼠不僅肉質美味,竹鼠毛還能製作裘衣和皮鞋,若是養殖的好,還是很有前景的,便毅然決定他來嘗試。
隻是一開始的時候,由於不知哪裡有竹鼠種苗可以買,隻能先抓野生竹鼠試驗,加上林悅能提供的信息也有限,很多經驗還得靠摸索,這兩三年來可以說是走了不少彎路,中間不斷有失敗的也有淘汰的。
好在王建勝這個人雖然年紀輕輕的,韌性卻非常強,始終沒有放棄,甚至還為此特地建了一間屋子來當養殖坊。
林悅聽說之後,跟父親商議,主要資金還是自家來出,先以聘請製的方式請王建勝繼續研究,每個月都給王建勝發工資,以接觸他的後顧之憂,同時讓王建勝技術入股。後來,林悅通過其他渠道聽說廣西桂林
那邊有人養殖竹鼠,便讓王建勝千裡迢迢地過去取經學習。
王建勝在廣西一呆就是三個月,筆記本都記了厚厚數本,還十分出人意料地“拐”了當地一個非常年輕漂亮的大姑娘,跌破了十裡八鄉很多人的眼鏡。
之後,小夫妻同心同德一起致力於竹鼠養殖,為此連孩子都不著急要。到了去年夏天,情況總算是開始穩定了,現在王建勝的家裡已經成功地養了六十來隻竹鼠。
這裡頭既有從廣西那邊帶回來的種苗,也有從張竹根老家那邊抓過來的野生竹鼠,還有大橋村本地的竹鼠,一共三個品種,目前看來還是本地竹鼠更適應被人工養殖。
現在前期已有不少經驗,待到這批竹鼠的幼崽安然地渡過這個冬天,春天到來後便能真正地加大養殖規模,正式進入盈利期了。
來到王建勝家的養殖場,首先進入眼簾的,便是隨處可見的乾稻草,把牆頭和木架上都遮蓋的滿滿當當
的。這是竹鼠們過冬的“被子”,最忌諱濕冷潮濕,而從周遭這些稻草的乾燥度來看,顯然是經常翻曬的。
養過動物的都知道,不管是什麼動物,如果不好好照顧,時間久了,都難免會有一些難聞的味道,竹鼠也是一樣。
但大家站在養殖場中,卻隻聞到了淡淡的異味,足見在衛生方麵,王建勝同樣是十分儘心的。等走入養殖房後,果然圈裡圈外每個地方都打掃的乾乾淨淨的,王建勝的妻子劉春草正子卷窗戶上的塑料簾子,見大夥進來,笑著用還不太數量的烏市方言給大家打招呼。
王建勝解釋這些塑料簾子都是為了保暖而設置的,平時早晚都會放下來,不過昨天今天氣溫回升的高,現在又接近午時,開兩三個小時透透氣反而對竹鼠更好。
此外,每個水泥欄上方的紙板也是用來保暖的,到了晚上都會蓋起來。
說著,王建勝隨手抓起了一隻棕灰色的竹鼠給大家看看發育情況。
王小燕正好離他近,頓時被嚇的尖叫了起來,趕緊躲在了父親背後。
王建勝笑道:“小燕彆怕,這隻竹鼠很溫順,不咬人的,不信你摸摸…”
說著,惡作劇地故意把手中倒提起兩條後腿的竹鼠往王小燕的方向伸了伸,嚇得王小燕越發害怕。
“我摸摸。”吳小琴卻是十分膽大,不但沒有後退,反而躍躍欲試。
其實,她很早就見過竹鼠了,隻是以前竹鼠成活率低,大家都不敢掉以輕心,生怕一個伺候不好又會失敗,所以自然不可能隨便讓小孩接觸竹鼠,導致吳小琴還從來沒有真正碰觸過活的竹鼠。
“小琴你小心點。”朱翠仙連忙叮囑,身體卻往後縮了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