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的,烏縣縣城的幾家大酒店就被兩人攻克了下來,開始嘗試推銷起竹筒酒來。
以竹筒酒現下的價格定位,雖說對於節省慣了的老百姓而言確實是比較貴,但對於那些有條件在大酒店吃吃喝喝的人來說,卻不過是小意思而已。何況竹筒酒不僅口感不錯,釀酒方式還如此新鮮。
很快的,竹筒酒的名氣便被打開了,很多規模次於酒店的飯館也紛紛前來主動進貨。
除了烏縣本地,杭城這邊的市場也被意外地打開,而且是收益遠高於烏縣本土的大生意。
事情要從林悅回到蘇家讀書的頭一天說起。
因為家中新增了竹筒酒這項營生,請了一個月長假
的林悅再去杭城時,自然要帶上一些竹筒酒給蘇家人一起分享一下。
蘇父蘇母都不是好酒之人,又注重養生,平時喝酒都是淺嘗輒止。蘇晴麗和大兒子蘇文林這一點也隨父母,並不好酒。程俊雖說酒量不錯,但因為工作繁忙的關係,也難得暢飲,所以雖覺這酒還不錯,卻也沒有多少需求。
然而,蘇父不好酒,不代表他的那些好友們就沒有好酒的。
因為林悅帶去的竹筒酒多,次日晨練時,便自然而然地給那些爺爺奶奶們也帶去了一些。
其中有位趙爺爺,煙癮大,酒癮也大,雖然年紀一大把卻有著孩子般的好奇心性,喝了林悅贈送的竹筒酒後,立刻覺得這酒實在是太合自己的口味了。
正好這位趙爺爺有個兒子在西湖邊開了家小酒樓。
為了能每天都喝到這竹筒酒,同時又不會欠小姑娘的人情,他便半勸半逼地讓自家兒子出麵跟林悅訂貨。
趙爺爺的兒子叫趙銳達,聽說這竹筒酒最貴的也不過是八元一筒而已,起初他並不願意進貨。
理由很簡單,竹筒酒太便宜了,利潤自然再高也高不到哪裡去。
要知道酒樓每天賣的酒水數量都是有限的,要是客人點了便宜的竹筒酒,其他利潤高的名酒自然就賣的少了。
哪個更能掙錢,一目了然嘛!
不過,趙爺爺是個“不太講理”的父親,而趙銳達又恰好是個孝順的兒子。迫於父命,最終趙銳達還是不得不來跟林悅談生意,要她以後每次來杭城都帶個五十筒的竹筒酒來。考慮到林悅還小,沒法負擔這麼重的份量,他會每次都派人直接到月台上接應,錢款也會當天結清。
既然有生意上門,接送又都有人,還不用自己怎麼出力,林悅自然樂得順帶著做上一筆生意。
趙銳達原想著進這個竹筒酒不過是滿足父親需求的順帶而已,不想因為釀酒方式和包裝新穎,竹筒酒一
下子就在小酒樓裡火了,甚至還有其他酒店的人來打聽這酒是哪裡來的,也想進點試試。
作為生意人,趙銳達立刻敏銳地嗅到了另一種商機,當即便要跟林悅父親商談獨家批發竹筒酒。
林悅自然十分樂意,順勢讓張竹根又開發了一款更高檔的可以說是酒店專用的竹筒酒,同時還通過蘇晴麗聯係了一家印刷廠,專門定製了產品包裝,並買了一台手動打碼機,以規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與此同時,林悅又當機立斷地讓父親又承包了幾片竹林,再增加人手每日砍竹鋸竹和煮筒消毒,同時加大基酒和藥材的采購。
這自然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尤其是在前頭的投資都還沒收回來的情況下,再持續追加投資,負擔難免比較重。
不過林國豪也是個有魄力的人,當下咬牙又貸款了一萬,林悅家則是直接再加投入兩萬,同時兩家約定此後一整個月的所有收入,也都將全部再重新投入。
事實證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前後不過是一個半月,竹筒酒的平均日銷量已經達到了一千筒。
上海的魏小露聽說竹筒酒在杭城的生意這麼火爆之後,也動了心思,以投資入股的方式拉了一個朋友合夥做起了“步步高”牌竹筒酒的批發生意,並且趕在年前一個月打開了上海部分市場。
互惠互利的情況下,可想而知的,竹筒酒的銷量自然又得以大大提升,樂得林國豪每天都是笑嗬嗬的。
每回林悅回老家,他都要噓寒問暖一番,那個慈愛關懷,簡直比親生還親生。
他已經大概地算過了,依照眼下的情況,到了年底,不但前頭投入的本錢全部都能收回來,估摸還能有個兩萬左右的分紅。
最重要的是,這還隻是頭一回的分紅,以後每個月還能持續進賬,簡直是躺著都能收錢。
所以,如此能給人帶來好運的財神爺,他能不捧著嗎?